费县非遗||伏羊节的习俗在费县,伏羊节流传下来了许多的习俗,《费县志1986-2010》有过关于伏羊节民俗活动的记载:“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馍馍羊肉汤”。左邻右舍十家八家聚在一起,拣二三年生的公羊,众人齐上阵,宰杀后上锅煮了。把肉切碎,上秤称,按预报的份额均匀分开,再匀汤,各家的晚饭就是
分享
今日芒种|二十四节气芒种习俗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节点,一“收”一“种”,道出了芒种节气的内涵,也诠释了人生的真谛。芒种传统习俗之送花神农历二月初二日花朝节上迎花神。芒种已近
今日立夏2023年5月6日星期六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5月05-07日。今日立夏|关于立夏的来历立夏,是夏季之始,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45°。虽然在天文学上,立夏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跨
中新社太原4月7日电(记者李新锁胡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7日称,山西蒲县曹家庄墓地属战国至西汉、新莽等时期,其用牲习俗折射出汉匈文化交融趋势。曹家庄墓地位于山西省蒲县蒲城镇曹家庄村西北约200米处。墓葬年代除少量土圹竖穴墓为战国墓葬外,其余多介于西汉至新莽时期。在
清明4月5日星期三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斗指乙,太阳到达黄经15°,便为清明。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晴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
风雨百年,兴衰百年,老镇沙圪堵经历了辉煌、没落与复兴的曲折历程,许多东西都在变,但二月二的灯游会却从未变过。也许正是这份传承与坚守才能让这片土地化作历史文化的符号,在准格尔大地留下独特的文化烙印。2月21日,农历二月初二当天,安静的小镇热闹了很多。一年一度的灯游会如约而
2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黄振荣一行,放弃和家人团聚佳节的机会,冒雨来到庄口镇黄雷村寨下钟屋调查神歌会习俗。通过采访村民、拍照、摄像等形式对习俗进行了详细了解和记录。据了解,神歌会习俗为县级非遗项目,起源于明末清初,清末民初渐渐流行。神歌会是以摆
今日立春|立春的由来与民间风俗有哪些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立春之日,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
小寒1月5日星期四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小寒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倒数第二个节气。在小寒时节,太阳运行到黄经285°,时值阳历1月6日左右,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国气候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
2022年12月30日是传统腊八节,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这一天,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的腊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祈求丰
古代结婚礼仪(古代婚礼的流程有哪些)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
今日冬至|关于冬至的来历及习俗冬至12月22日星期四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了解更多:冬至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数九、冬
据文化和旅游部官方政务新媒体平台“文旅之声”消息,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传统制茶技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小雪节气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有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臣子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了吴国,想从吴国借兵讨伐楚国。他来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坐稳了江山,成了吴国的有功之臣。越国勾践乘机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
立冬11月7日星期一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斗柄指向西北方位,太阳黄经达225°,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冬,也是冬季的起始。斗柄指向西北,太阳黄经达225°,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立冬的来历及风俗,欢迎大
今日秋分|关于秋分的由来和习俗你知道吗这“秋分”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说,按照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时间段划分四季,秋分日正好在秋季90天的当间儿,平分了秋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述:“八月中,解见春分”、“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所以叫秋分。
今日白露|关于白露的习俗与民俗风俗每年9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交“白露”节气。“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此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
今日处暑|关于处暑的来历和风俗习俗你知道吗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的到来,标志着炎热天气到了尾声,暑气渐渐消退,由炎热向凉爽过渡。由于受短期回热天气(俗称“秋老虎”)影响,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后。处
中元节,秋风寄思念,河灯奠亲人。8月12日晚,怀柔区文化馆联合杨宋镇文化分馆在杨宋镇西树行村,开展一年一度的放河灯习俗活动,20余位村民参与其中。活动中,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树行村放河灯习俗项目传承人王立平老师,现场为村民们讲授项目历史由来和发展现状,并教授大家制作河
今日立秋8月7日农历七月初十星期日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立秋,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之秋”的成语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
2022年七夕节是哪一天(七夕节的习俗有哪些)七夕节2022年8月4日星期四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古时,人们为七夕节设立了很多习俗,如:穿针乞巧、拜织女、拜魁星、晒书、吃巧果、为牛庆生
今日小暑|关于小暑的由来和习俗和传统民俗今儿是小暑节气,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和未月的开始。此时一般是公历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了黄经105°,时为小暑。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
夏至6月21日星期二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过去老北京有:“冬至吃饺夏至面”的说法,当然了,不同的地方风俗也是不一样的!1.北京:冬至饺子夏至面“冬至饺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在民俗回归的当下,凡是跟夏至节令沾边儿的吃食都卖得不错。按照老北京的
中新网广州5月27日电(记者许青青)“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端午节,也称龙船节,划龙船、吃粽子是普遍的传统的习俗。27日,由广州市荔湾区文广旅体局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的第十二届“荔枝湾·新西关”民俗文化活动——“五月五·龙船鼓”暨
中新网广州5月20日电(记者程景伟)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20日消息,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包括广州市广府饮茶习俗、潮州市潮安区畲族民歌、汕尾市城区脸谱绘制、河源市客家菜烹饪技艺等43个项目入选名录。截至目前,广东省共有人类非物质文
为了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2022年5月9日,忻城县文化馆到城关镇民族小学开展非物质遗产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体验壮族挂红蛋习俗,为民族小学的同学们带去了一场传统文化的盛宴。文化馆老师在课上讲解壮族挂红蛋习俗。老师们现场展示染蛋、编织彩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4月5日电(记者上官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节是人们追思逝者、缅怀先辈的日子。此时,民间也有出游踏青、放风筝等习俗。值得注意的是,清明节其实糅合了古时春季不同节日习俗,节令食品有青团、寒食燕等等。也有插柳、戴柳等习俗。是节气也是节
嵩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悠久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缤纷的文化经过代代传承,记下了先民生活的印记,给嵩县大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目前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5项、市级5项、县级63项。“花馍”,在中国黄河流域和陕西关中农村流传甚广,它是民间一种食文化的传递和民间艺术的交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月25日电(记者上官云)“二十三,糖瓜粘。”随着农历小年的来临,农历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对于小年,人们的印象可能是祭灶、吃糖瓜等。另外,不同的地方,小年日期也有所不同。小年日期也会有不同小年,通常是指扫尘、祭灶的日子。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月20日电(记者上官云)“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时光匆匆,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也如约而至。大寒时气温很低,旧时,人们取冰、藏冰,以备夏日使用。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安德明表示,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临近农历
今日腊八2022年1月10日过了腊八就是年今天是腊八节据史料记载,周代夏历十二月,就有猎禽兽祭祖先的习俗,叫作“腊”。“腊”字是由“猎”字演变而来的,这两个字在古代写做同一个字。在年终岁尾之时,农作物收藏完毕,冬闲的人们便组织起来猎取禽兽,以祭祀神灵和祖先,祈求幸福,迎接吉祥,
今日大雪12月7日星期二大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冬季的第三个节气。说到习俗不得不说说吃穿用的,有句俗语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冬天羊肉劲补,可以上山打虎。”老南京大雪进补最爱羊肉;鲁北民间有“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的说法,意思是天冷不再串门,只在家喝暖乎
小雪11月22日星期一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冬季第2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冬季的第二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11月22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此时称为小雪节气。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还不到大
今日立冬|关于立冬习俗立冬吃饺子的由来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自古以来,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四大祭祖节日。2021年的重阳节是几月几号?今年的重阳节为阳历2021年10月14日。在民俗观念中,九九因为与“久久”同
中元节在我国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所以又叫做七月半,“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俗称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同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从有关七月十四/十五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七月十四/十五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
乞巧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宁波有句老话叫“牛郎织女碰头,槿树叶爿滰头”(“滰”在宁波方言中是“洗”的意思)。按照老底子的风俗,七夕前一天,女子会摘槿树叶子,加上橘子叶、紫苏等放入面盆,再放置于天井之中,据传是用来盛接牛郎和织
8月7日14时54分“立秋”: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新华社天津8月5日电(记者周润健)《2021年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8月7日14时54分将迎来“立秋”节气,意味着夏尽秋来,金风渐至。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近日,厦门市同安区公布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该区潘涂接龟习俗榜上有名。据悉,这一习俗始于明代隆庆年间,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往年接龟仪式中的“俺公”。资料图据介绍,古人认为“龟”代表长寿,有祥瑞之气,因此用“龟龄”来喻长寿。每年农历正月十六,同安区潘涂林
农历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节。因为我国古代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是个尊老孝老的节日。没有大地母亲整整一个春天和夏天的耕耘,就没有秋天的五谷丰登;同样,没父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
腊八这天的习俗,南方和北方虽然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罗澍伟说,喝腊八粥是南北共有的习俗,不同之处在于味道与配料。由于北方寒冷,人们习惯在腊八粥里加一些糖,而南方的腊八粥不仅有甜的,还有咸的。在选料方面,南方的种类更齐全一些。“北方有二三十种,而南方达四十种以上。”罗澍伟说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24日电(记者上官云)霜降,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它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天即将来临。霜降正值秋冬之交,此时身体保健显得尤为重要。防寒保暖、调整饮食结构之外,许多地方一般习惯吃柿子,南方则流行吃鸭子进补。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如诗中所言
据中新网消息,9月26日晚,在位于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镇的扎洼洛,摩梭小伙和摩梭姑娘们与数十名游客手拉着手,围着燃烧的篝火跳起了欢快的舞蹈——甲搓舞。在美丽圣洁的泸沽湖畔,生活着摩梭人。千年来,他们沿袭着母系氏族传统,至今都奉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这里的青
日前,蔡诗国诗集《广水九歌》由团结出版社出版。蔡诗国为湖北省广水市蔡河镇徐店村蔡家冲人,现为广水市作协副主席,该书收录了他根据当地流传几百年的孝歌基础上再创作的九篇叙事长诗。孝歌是流传在湖北省广水市一带农村的民间歌唱艺术,“坐夜”唱孝歌为去世老人送行是当地传统习
余干之窗讯陈青平报道:近日,在余干县瑞洪镇湖家塘村下泗潭港口,三台摄影机正在拍摄中,无人机正空中盘旋,此时几百条停泊在湖边的渔船向湖中驶去,渔民们高唱原生态粗犷而深情的渔歌……原来,由江西电影制片厂导演李虹执导、余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承办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立夏节气习俗之吃蛋吃立夏饭和称体重的含义。立夏节气即将到来,在这个节气有许多习俗,你了解吗?小编带你了解下!吃蛋相传,立夏后天气渐热,很多人,尤其是小孩会感觉疲劳倦怠,没有食欲,这种症状叫做“疰夏”。女娲娘娘对百姓说,每年立夏那天,可以在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这样就能
3月7日,村民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乡李庄村进行旱船表演,迎接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节的到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当地村民都会自发进行丰富多彩民俗表演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旱船是汉族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逢年过节或庆祝等,陕西、山西、河北境内
人们从小到大总会经历很多节日,中国素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不少传统节日的习俗都会多少跟饮食沾边。对山东女孩芦岩来说,“二月二”的记忆,就跟“吃”有关。“山东传统民俗,这一天要吃炒黄豆、炒豆萁。”这里的豆萁跟“煮豆燃豆萁”里提到的不一样。芦岩说,那是一种炒或者炸的零
“二月二”起源较早,据说可以追溯到伏羲氏时代,还有“春龙节”、“春耕节”的别名。谚语常说“二月二,龙抬头”,这实际跟古代对天象的认知有关系。古人仰望苍穹,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分别代表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叫做“二十八宿”,以此作为观测天象参照物。按照东西南
程国经我国地域广大,各地习俗也有差异。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节日,民间则习惯称之为“过年”。过年临近,安顺周边区域还有一段前奏曲的节日,谓之“倒牙”。早在前清入关之前,重武轻文,军中十分重视“祭帅旗”仪式。因旗杆上以牙饰之,象兽牙,又称“牙旗”。每年腊月十六日,军中
本报电日前,加拿大新不伦瑞克孔子学院夏山街小学和哈伯德小学分别举办全校春节文化活动展,汉语教师跟加拿大师生一起热热闹闹过大年,共同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省府华人协会的舞蹈演员和武术演员为加拿大师生献上了精彩的古典舞《采薇》、武术《八极拳》等。春节文化活动展分为6个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
今天,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距离春节只有7天了。还在外奔波忙碌的你,赶紧收拾行装,准备回家过年吧!小年小年,回家过年!这些习俗你还记得吗?小年到底是哪天?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
又是一年腊八至,今天你喝腊八粥了吗?其实不止腊八粥,腊八这一天我国各地的习俗有很多呢!看看下面这些腊八习俗你都知道吗?也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你家乡的腊八习俗呦!北京:腊八粥配料讲究江苏:腊八粥分甜咸陕西:吃腊八面安徽黔县:制腊八豆腐青海西宁:吃麦仁饭山西大同:打腊八人江西南昌:腊八
中新网福州12月21日电(吴晟炜叶秋云)冬至俗称“冬节”“团圆节”。北方人流行在这一天吃饺子,南方人则多习惯吃汤圆。在福州,每到冬至时节,本地人有一种特殊的习俗“搓冬至圆”。21日,冬至前夕,福建民俗博物馆工作人员走进福州屏东中学开展《迎冬至齐消寒·民俗文化共传承》主题
那些被忘却了的冬至习俗□阎建滨今天中国人对冬至最深刻的记忆,大概就是吃饺子这个习俗了。北方人是“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而南方人则是“冬至的馄饨,夏至的面”,吃的却是馄饨。无论是饺子还是馄饨,都是冬至这个特殊节气的产物,因为冬至是一年之中黑夜最漫长、白天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