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片《鄱阳湖开港习俗》开拍 余干之窗 

时间:2019-05-13 16:01 发布于:遗产频道编辑:A001  来源:余干之窗

余干之窗讯 陈青平报道:近日,在余干县瑞洪镇湖家塘村下泗潭港口,三台摄影机正在拍摄中,无人机正空中盘旋,此时几百条停泊在湖边的渔船向湖中驶去,渔民们高唱原生态粗犷而深情的渔歌……原来,由江西电影制片厂导演李虹执导、余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承办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片《鄱阳湖开港习俗》正在热拍中。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属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世界六大湿地之一,是江西人民的母亲湖。自古以来,地处鄱阳湖东南岸占湖区水域面积五分之一的余干渔民,不仅创造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文明,还在渔俗文化方面匠心独具,作为渔家盛事的“开港习俗”最为突出。据《鄱阳湖文化志》记载:“鄱阳湖开港习俗”是以余干县为代表的鄱阳湖周边地区渔民在长期的生产中和独特的自然环境中,举办的别具特色的大型捕捞民俗文化活动。据万历《南昌府志》记载,开港始于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年),至今有近500年历史。据《饶州府志》记载,余干明代形成了禁渔和开港相结合的制度和惯例,一方面防止酷渔滥捕,另一方面保证渔课收入。每年7月开始堑湖,桩上扎红布,叫红门桩,树红门桩要放鞭炮,禁港时间约为3个月。

“开港习俗”为湖区渔民世代相传。每年春节前夕,余干、南昌、进贤、新建等县渔民约定日期,云集于余干县下泗潭区、康山等地集中捕鱼,名曰“开港”, 后发展为“开港节”。开船前,各船主在船头上烧一盘旺火,点三支香,三拜九叩首,同时放爆竹,放铳,预祝渔业开张丰收。开港时,渔民到寺庙,备三牲(猪头、全鱼、全鸡)买美酒,祭湖神,拜菩萨,放爆竹,解红门桩。授渔旗开港以鸣枪为号,各船约定吉时开出,叫“齐头并进”。沉甸甸的渔网拉起来,白花花的鱼儿活蹦乱跳。打到第一条鱼,在鱼舱内放爆竹,俗称“焊舱”,意祝鲜鱼满舱。鱼满船舱时,将捕到的鱼放入官舱,俗称“下官舱”。每次开港,都要看社戏,唱渔歌,祈望风调雨顺,渔业兴旺。解放前,下泗潭等捕捞点一直为余干当地的大姓之人所占。开港时,渔民均须向他们办理入港捕捞手续,交纳“管理费”。开港时间一般为农历12月中下旬,每处参加开港的渔船约有2000只,加上参观者,人数多达万人,热闹非凡。建国初期,大湖管理部门主持开港程序。每年提前宣布开港日期和注意事项。先期到达的渔船分别坐段,有秩序进入指定阵地。入夜,指挥船沿港巡逻,渔民个个静坐等待。“叭!叭!叭”,凌晨随着鸣枪三响,叫喊声、鸣爆声、欢呼声此起彼落,庆贺鱼满官舱。一直坚持到下午5时,才趋于平静。1991年版《余干县志》这样描写六、七十年代开港时则这样写道:“开禁港,即分港段,每年定期封禁,定期开禁,由有捕捞惯例的渔民参加捕捞。”上世纪80年代,是有史记载最大的一次开港活动,仅在下泗谭,各县渔船收获鲜鱼15万斤。1986年和2002年,省政府先后颁布法令,于每年3月20日12时至6月20日12时实行全湖范围禁渔制度。

作为鄱湖文化核心的渔樵文化,“鄱阳湖开港习俗”最具特色和完整。为将“鄱阳湖开港习俗”这张中国渔业文化闪光的名片擦得更亮,余干县文化主管部门聘请省市专家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加大了“鄱阳湖开港习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力度,把“开港”还原和复兴,投资4000万元兴建了鄱阳湖开港民俗文化节大舞台,将每年的6月20日调整并设立为一年一度的“鄱阳湖开湖民俗文化旅游节”,使这一古老的民间习俗得以延续传承。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精神,余干县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传播工作,成立了余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为弘扬余干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余干文化繁荣兴盛作出了新的贡献。2017年11月10日,由余干县文广新局、余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申报的“鄱阳湖开港习俗”,继被列为上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后,又被省政府公布为江西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余干县将进一步努力,力争将“鄱阳湖开港习俗”申报为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申报片从去年就开始了拍摄准备工作,日前已基本拍摄完毕,随后将进行后期制作。这个习俗的传承和保护,对保护湖区生态资源、打造美食品牌、挖掘渔猎文化瑰宝、促进人文旅游融合发展和湖区联谊联防有着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并将产生深远影响。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