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7月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等重要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是世界性难题,但并非无解题。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的“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促进生态与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指明了实践路径。将“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以下简称为“两化”)视为一个复合系统,运用协同发展理念探索区域性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对于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区域性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且重要的意义。
“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的逻辑内涵
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概念虽截然不同,但在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这对关系中,两者却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产业生态化强调的是在自然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对生产制造的全流程进行生态化改造,引入环境友好型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对特定区域空间内的产业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进行系统化的融合、协调和优化,在实现产出增加和利润增长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产业生态化是更高阶的生产方式,对于经济生产体赋予了更高的生态效益和社会价值。生态产业化强调的是将生态资源及其衍生品,通过市场化经营、社会化生产、规模化运作等方式来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以实现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生态产业化是依靠市场化手段推动生态要素向产业要素转换,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延伸。两者的实质均是通过各类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消除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同进步,促进产业与生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产业生态化为生态产业化提供了技术和产业链的整合,生态产业化则为产业生态化提供了市场机会和资源保障,推动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也意味着,只有“两化”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两化”协同发展是经济要素与生态要素的最优组合,更是实现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双赢的最优手段。
汕潮揭都市圈“两化”协同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汕潮揭都市圈推动“两化”协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为:一是积极推动产业生态化发展,产业结构逐渐优化。虽然,汕潮揭三市在优化产业结构的时候,经济增长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但是,三市均在积极推动“两化”协同发展,并重点对工业领域的清洁生产采取了有效的治理手段,有效平衡了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二是积极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绿色效益日渐显著。汕潮揭都市圈自然资源丰足,潮汕文化和侨文化更是赋予了该区域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也是该区域推动生态产业化的优势。近年来,该区域在提升城市生态环境、优化人居环境和提升城市对外吸引力等方面持续发力,逐渐让“绿水青山”转变为促进城市发展的“金山银山”。三是积极推动“两化”协同发展,孕育新的绿色增长点。汕潮揭都市圈历来在产业发展上存在内部同质化的现象,但是随着“两化”协同发展的不断推动,在产业定位上,探索出了差异化的路线,并孕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汕头市正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围绕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抢占发展新赛道;揭阳市以产业集群为抓手,特别是随着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园区中的中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投产,该市将拥有配套完善、绿色安全、高质量发展的大型石油化工一体化基地,成为挺起该市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脊梁”;潮州市则依托丰富的自然优势,探索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建设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为主体的产业体系。
在取得成效的同时,该都市圈在推动“两化”协同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城市一体化程度低,“两化”协同发展处于各自为战的境地。三市间存在行政壁垒,缺乏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机制,限制了合作领域的扩大化,而且该都市圈缺乏有效的分工协调机制,三市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没能实现优势互补。二是产业结构不够优化,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汕潮揭三市尽管已经加大了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但是三市的产业结构仍旧存在传统产业比重过大,生产过程中资源有效利用率较低的问题。三是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两化”协同发展最终实施的主体是企业,汕潮揭的市场主体中,中小型企业数量占比超过90%,面对推进“两化”成本高、预期收益难以衡量等因素时,大多数企业缺乏技术改造和资金投入的能力和意愿。
推进“两化”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更加有效地推进区域性“两化”协同发展,以促进区域性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结合汕潮揭都市圈的实践,有以下四点对策——
一是建立完善区域性“两化”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为避免汕潮揭都市圈城市间“各自为政”,迫切需要建立区域性“两化”协同发展的领导机构,以起到联通、协调和督导作用。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还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减少行政干预,让企业能够在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得到健康发展。
二是以循环经济园区建设为载体,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产业生态化的最佳路径,企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实施主体,必须切实增强环保意识,履行相应的环境责任。然而,要求企业投入资金和设施对生产流程进行生态化改造,往往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在对企业履行环保责任进行监督,对违法者进行严惩,以倒逼的形式推进企业实施环保生产的同时,可以以循环经济园区作为重要的推广循环经济的载体,加快推进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转变。
三是因地制宜推进生态产业化,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产业化的关键,是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有机农产业,并强化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标准化建设,推进农业同二、三产业融合,不断延伸产品的产业链和附加值。同时,可以利用大数据打造区域性“两化”协同发展的生态资源数据收集和管理平台,平台建成后将实现实时监控生态资源的变动情况,为后续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制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应用、推进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和推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全面建立。
四是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完善生态协同治理的多元参与机制。区域性“两化”协同发展需要构建起以政府为主导,融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多元参与体系。其中,发挥好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治理主体作用的关键在于让这部分主体充分行使监督权。政府部门要积极拓宽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参与渠道,提供法律的保护,让组织和公民敢于通过合法合规的渠道揭露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只有全民环保意识提升,并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中来,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才能做到长久的协调发展。
(作者:朱玲,汕头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室主任,经济学副教授;侯睿夫,汕头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室讲师)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朱玲 侯睿夫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