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不可一笑置之 

时间:2024-01-05 14:47 发布于:评论频道编辑:付彪  来源:东方网

1月3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包括:“多巴胺”的“胺”误读为ān,“卡脖子”的“卡”误读为kǎ,“账号”误为“帐号”,“蹿红”误为“窜红”,“下军令”误为“下军令状”,误让岳飞自称“鹏举”,误称白居易修建“白堤”,“宇宙飞船”误为“航天飞机”,误称“支原体”为病毒,误把“土耳其”当成阿拉伯国家。(1月4日《天津日报》)

《咬文嚼字》以专门“咬”文字差错而闻名,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美誉。自2006年开始,《咬文嚼字》每年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至2023年已发布18次。《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表示,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是《咬文嚼字》向全社会开设“语文大讲堂”,以“集中纠错”的方式,向社会普及语言文字知识,以激发国人规范运用语言文字意识,提高社会语言文字运用水平。由此,我们对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不可一笑置之。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的背后,是一份别样的年度社会热点档案。“这不是有意为之的结果,而是‘语文差错’年度盘点自然呈现的状态。”2023年,有许多语言文字问题引起各界热议。比如,色彩鲜艳的“多巴胺穿搭”成时尚潮流,“多巴胺”也引申出“快乐因子”的含义,成为流行语,但“多巴胺”的“胺”经常被误读。2023年7月,话题“账与帐很多人分不清”冲上热搜,源于现实中许多网站和手机应用软件将“账号”误为“帐号”。“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与社会热点相结合,无疑更有助于公众重视和纠正语文差错。

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短视频成为语文差错的新泛滥区。黄安靖指出,短视频的差错大都很低级,如把“物业”误成“午业”,“给钱”误成“给前”,“喝水”误成“和谁”,“读书”误成“毒素”等。此类差错的大量出现,主要与视频制作者态度粗疏、缺乏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敬畏意识有关;也与播出平台缺乏监管、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把关机制有关。短视频差错泛滥成灾,应引起各界高度重视。类似“语文差错”虽没有选入“2023年十大语文差错”榜单,但《咬文嚼字》编辑部也借机作了深刻解读,令读者受益匪浅。

中国语言文字之美,美在字词,美在音韵,美在典故。在网络时代,公共媒体中任何一个小小的错字、别字,都可能在舆论大潮中对公众造成误解、误导。《咬文嚼字》坚持不懈“咬住差错不放松”,初心就是捍卫语言文字纯洁性,避免谬传引发社会歧义。显然,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各种报刊杂志、新闻媒体应作出表率,保持对语文差错零容忍,持之以恒“咬文嚼字”,给政府部门、其他公共媒体带个好头,这样就可大大减少语文差错。

对广大民众来说,在社会生活交往中,也不能轻视语言文字的正确运用。有人曾担忧地说,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早晚也会为人父母,很难想象一个满篇错别字的家长能正确引导孩子的语文学习。哪怕为了做合格家长,“咬文嚼字”也大有必要。当然,更期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以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为镜,给孩子们上好语文课。规范使用语言文字,需要全社会都有一颗敬畏之心、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共同守住我们的语言文明。

来源:东方网

作者:付彪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