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集上新,为城市增添活力
1月1日,以“点亮阅读,温暖寒冬”为主题的书香市集活动在王府井步行街启幕,图书、文创产品、古籍修复体验等活动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热情打卡。据本报报道,这场文化活动为期一个月,市民将在“赶集快乐”中体会淘书、读书、买书的乐趣。
元旦期间,海淀也在网红商圈举办旧书市集,市民可在市集上交换书籍、兑换绿植或咖啡;隆福寺商圈则开启“人民市场之龙咚锵”新年市集,国潮、文创、复古、手作汇聚,前来捧场的市民摩肩接踵;昌平区十三陵镇上的新年万事大集主打民俗文化活动,市民在购物的同时,还能欣赏非遗演出……
红火的市集,丰富了市民物质和精神生活。不只是新年假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市集开到市民身边,成为带动线下消费的流量密码。据报道,从2022年夏天开始,北京热门商圈市集渐渐流行。有的在商场下沉广场搭起帐篷,有的开放地面停车场办“后备箱市集”;隆福寺北里广场的周末市集,不仅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新国潮剧目表演,还有欢乐无限的相亲角。在笔记分享平台,通州的台湖大集、昌平的沙河大集、顺义的罗各庄大集等,皆有资深人士撰写攻略,留言区的感受分享更是不计其数。
市集,自古就是老百姓置办衣食住行的地方。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市集一度被新的商业模式所取代,为何如今又一路逆袭?原因就在于,市集中升腾的生活热气、提供的体验服务、创造的社交磁场,恰恰是当代都市人生活中欠缺的。很多市民怀念市集的质朴和实在,怀念那份赶集的悠闲和喜悦。在市集遍尝五湖四海美食,与卖家讨价还价,找到同行知音,都是市集独特的魅力。
消费者青睐市集的原因,就是市集竞争力所在。市集是线下消费的风口,怎么吹这股风,怎么将传统市集与现代商业融合,值得好好探究。一方面,要根据顾客画像,精准定位细分赛道,做到以消费者为本,满足客群多元需求。像新年的王府井书市不失为有益的尝试,在商业属性较强的地段铺满书香,既提高了景区的文化品位,也满足市民的淘书愿望。另一方面,应该看到市集的社交属性远远大于商业属性,搭建好不同圈层的交流平台,营造贴心的商品与信息交换场景,让消费者在购物之余获得其他购物方式难以提供的情绪价值,才能为消费市场提供长久的动力。
市集不是低端的代名词,也不是假冒伪劣的集散地,更非只有怀旧的功能。能不能把市集策划好、经营好,既四面开花又不一拥而上,既丰富多彩又不千篇一律,既方便市民生活又不添乱添堵,考验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能力,关系能为城市消费市场提供多大的活力。逛市集是迎新年的时髦选择,激活消费热情,还需要更多的“好市多磨”。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辛音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