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戒断反应”引热议:我们该如何面对心灵“空窗期”?
近日,“考研戒断反应”成为网络热搜词汇,揭示了当代考研学子在结束漫长备考后面临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12月25日,浩浩荡荡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初试落下帷幕,许多早已备考半年、一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考生原本计划在初试结束后尽情吃喝玩乐或是补觉休息,来弥补自己因长期勤苦学习而缺失的休闲时光。然而,当考试结束,原本紧绷的神经突然松弛下来,很多考生却并没有感受到预期的轻松和愉悦。相反,他们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怅然若失,甚至产生对学习的强烈依恋和对未来的深深不安。
戒断反应,通常是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后,个体出现的一系列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症状。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个体长时间依赖于某种物质或行为,突然中断时,身体和心理都会出现不适的反应。在考研的情境中,学习成了很多考生的“药物”。备考过程中,学习就是唯一的救命稻草,是当下一切任务的核心,是成为研究生身份的通行证。当考研结束,这种规律的生活突然被打破,就像突然停止使用药物一样,使考生们的心理产生了一系列不适的反应。
这种反应透露着考生们对自我认同的强烈需求和社会对成功标准的单一化和功利化倾向。在备考过程中,学习成了考生们自我定义的核心要素,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习的成果。可这一核心要素突然消失,自我认同之基受到动摇,空虚和迷茫就会接踵而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背景下,考研被赋予了超乎它本身内涵的意义。对于很多考生而言,考研已经不仅是一场知识水平的彼此较量与学术理想的实现之途,更多的是未来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的关键一棋。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用人单位将研究生学历作为招聘的基本要求,能否进入研究生阶段,在很多人心中也同时对应着能否在就业市场取得更强的竞争力和拥有更多重的职业选择。
因此,在备考期间,考生们往往倾尽全力投入学习,以期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但考试完成却结果未定,就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头顶。成则“轻舟已过万重山”,败则“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样二极管式的思维定式也透露出“考研”在这一概念与“光明前途”过于绝对的紧密联系,不少考生二战、三战,更有甚者跌入沉没成本效应的陷阱做出一些非理性的选择。社会过度把“考研成功”对标到“人生成功”,也让许多考生陷入焦虑怪圈。
不难发现,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同比下降8%,这也是2015年以来首次报考人数下滑。研究生人数不断攀升,不再物稀为贵的局面也给考研热潮泼了一盆冷水,越来越多的人转移战场,不再纠结于学历的提升与否。所以参与考研的考生们也不必过于忧虑,即便考研并没有取得理想中的结果,我们依旧可以通过其他职业渠道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尽早预设好不同结果下的下一步人生规划。考研的时间也并非全然浪费,在备考过程中系统性学习复习的能力、时间管理和抗压能力、专业知识的积累等多方面未来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也都得到了一定提升。
面对“考研戒断反应”,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思考和应对。对于考生个体而言,要学会在考试结束后进行合理的心理调适,重新寻找理想与生活的平衡点和自我价值的多元定义,并清楚地认识到考研只是人生旷野中的一段经历,而非独木桥般的必经之途。同样,学习也是一个需要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而并非一朝一夕的“吃撑”就可以万事大吉。对于社会而言,则应该倡导更加多元和包容的成功观念,减轻考生的心理压力,为他们提供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和更加多样的成长路径,拓展职业发展渠道,丰富人才择选标准,拒绝“唯学历论”。
此外,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也应加强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支持,在考试前中后期,可以针对性为考生提供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等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拓展认知、计划未来的人生发展。
“考研戒断反应”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现象,更是社会变迁和个体发展交织作用的产物。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全面和人性化的关怀支持与健康包容的教育环境必不可少,我们也要学会从这种“戒断”反应的情绪中慢慢走出,放松心情,认真审视现实情况,确立新的自我规划和奋斗目标。
来源:红网
作者:付瑞萌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