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瓶窑元素亮相亚运村!余杭非遗“光速”圈粉
杭州第19届亚运会即将正式拉开帷幕,而“人文亚运”早已刷屏“朋友圈”。自亚运村开村以来,汇集了浙江各地非遗文化的文化屋便收获了众多关注。在这里,体育与文化相遇,传统与现代展开对话,呈现出体育盛会中的人文之美。这其中,不乏瓶窑元素。
走进亚运会运动员村文化屋,一条60多米长的“中华龙”风筝盘旋于小屋上空,神气十足。这条寓意满满的“中华龙”正是出自瓶窑“风筝大师”程迪申之手,风筝整体由108只小风筝组成,色彩鲜红明艳,耗时整整一个月制作而成。
“竹条粗细,龙片大小以及上面所有的零件,选用什么样的材料、结构、强度,每道工序都非常要紧。”程迪申介绍,“江南气候温和,少有大风,所以我们余杭的龙风筝和北方不同,主打的是轻巧,展示的是‘中国龙’轻灵俊秀之美。”
余杭风筝的名气由来已久,早在2014年被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年80岁的程迪申是风筝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从业40多年来,程迪申制作了大大小小数千只风筝,本次有“中国龙”、沙燕、“蝶恋花”等8款风筝陈列在亚运村展示。
接近耄耋之年,程迪申仍是耳聪目明,谈起风筝来更是滔滔不绝。平日里,他在工作室里扎上整整一天风筝也不会觉得累。本次,程迪申还受邀进入亚运村为亚洲各地的运动员、官员、媒体们展示非遗技艺。
“国外的朋友对我们的传统技艺还是很感兴趣的。我刚开始展示,两个泰国运动员就来体验风筝制作,还买了要带回家去。”程迪申说,“能参与亚运会,是我们非遗人的荣幸。非遗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古老的文化传承,能展示给全亚洲的人民看,就会有更多的人认识它、了解它,我相信优秀的非遗文化一定会被世界各地的人所喜爱。”
瓶窑镇塘埠村的老人刘有泉同样因为非遗走进亚运村而振奋。为了此次亚运会,他制作了专门十余把纸伞。
“每一把纸伞上的图案都是我爷爷亲手画的。”余杭纸伞制作技艺新一代传承人、刘有泉的孙子刘伟学介绍,“这些图案以灶头画的形式,展现了爷爷心中的西湖十景和我们塘埠村的乡村风光、变化发展。可能与实际的景象有些出入,也没有专业的美术技法,但都是爷爷脑子里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与期许。”
刘有泉今年已有81岁,画伞面的时候需要戴起老花眼镜,他耐心而缓慢地移动画笔,画一把纸伞要耗费一整天的时间。但为了亚运,刘有泉乐此不疲,他说:“能为亚运会做点贡献,我很骄傲。这些伞要和全亚洲的朋友见面,可不能马虎。”
其实,早在十几年前,余杭纸伞就已与世界会面。2011年4月,一把叫作“盈”的余杭纸伞和其他衍生品亮相米兰设计周,缺席已久的中国设计惊艳了欧洲。近年来,在新老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传统纸伞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入选故宫博物院《国家宝藏》特展,走进巴黎家具展、布鲁塞尔漫画节……为非遗传承带来了名气与底气。
如今,在塘埠村,余杭纸伞的传承与发展已逐渐形成了产业。刘伟学在村里建起了纸伞共富工坊,吸引了不少附近村民就地就业,将村里富余“劳动力”转化为“富裕”劳动力,乡村生活走在了奔向共富的美好路上……
“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打开市场、打通销路,才能让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刘伟学说,“这次亚运会是一个机会。展出以后,可以有更多人能看到我们的余杭纸伞,体验到我们传统手工艺的美,让更多年轻人能聚集在这里,更好地把非遗技艺传承下去。”
走入日常生活、走进亚运村、走向世界舞台……瓶窑非遗在一次次“破圈”之中,接触更广阔的舞台,“圈粉”无数,也开拓出非遗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可能……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