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中小学开展戏曲进校园的意义)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
国粹进校园 曲艺润童心
——驻马店市第十二小学积极迎接戏曲进校园活动
俗话说:锣鼓响,脚底痒;戏曲兴,天下安。戏曲是我们的国粹,而河南是戏曲的重要发祥地。10月13日下午,在驻马店市第十二小学四楼大会议室上演了一场精彩欢乐的梨园颂歌。
这次“戏曲进校园”是由驿城区委宣传部主办,区文化和旅游局、区教育局承办的大型网络曲艺展演活动。荧幕上艺术家们的倾情演出,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著名曲目《朝阳沟》里“银环”率先登台,甜美的唱腔,经典的唱词瞬间把同学们带进了广阔的农村新天地。《五世请缨》里鹤发童颜的“佘太君”铿锵激昂的出征誓词尽显老当益壮,八面威风,诠释着临危受命,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一段《百善孝为先》,为同学们传递出忠孝节义的修身思想。《花打朝》里的“七奶奶”,古灵精怪,滑稽幽默的表演引起了小听众的广泛共鸣,点燃了被遗忘的童真童趣。“生旦净丑”用独特的艺术造型和标志性的动作,为同学们普及了戏曲知识。
最后,《红灯记》里“李铁梅”的一段深情演唱把活动推向高潮,剧中革命党人不怕牺牲同侵略者斗智斗勇,女儿身也能替父分忧为国杀敌的豪迈情怀鼓荡着小小少年心,为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
通过这次活动,广大师生欣赏了名家名唱,了解了河南戏曲的发展脉络,学习了不同流派的戏曲知识,陶冶了情操,丰富了思想,深化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他们在观后感中纷纷表示,要借鉴和吸纳剧中人物的品格魅力,坚定理想,努力拼搏,以优异的成绩为党的二十大献礼。
中小学开展戏曲进校园的意义
戏曲进校园活动旨在让戏曲文化魅力走进孩子心中,激发广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中小学学生及幼儿园小朋友更加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提升美育素养及综合素质水平,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在戏曲演出中,有些舞台动作并不能被大多学生观众所理解,这正体现出了戏曲的艺术特征之一虚拟性。在传统戏曲舞台上,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便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这种渗透道家“虚无主义”的传神表演,突破了舞台对时空的限制,正是戏曲艺术的高明之处。它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以虚为实、虚实相生的特点,能够让当代学生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思维习惯的育化有着积极影响。
戏曲的表现形式相对拖拉,而且唱词艰涩不易理解,这和如今的快餐文化是完全相悖的。但正因如此,如果能让年轻人静下心来走进戏曲艺术的世界,不仅能提升他们对于传统文学的理解,更能培养其性情。让当下浮躁的年轻学生,更沉稳、更专注。
青年学生不喜欢戏曲的首要原因,就是感觉其唱腔拖拉,唱词艰涩。如今,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已经没有耐心静下来欣赏一场戏曲演出。如果他们能够静下心来走进戏曲艺术的世界,那么就会发现,戏曲里面也有优美的唱词和动听的旋律。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