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套路越深反噬越狠 

时间:2025-07-09 17:03 发布于:观察频道编辑:付迎红  来源:广州日报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中国互联网协会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用户权益保护合规管理指南》(以下简称《管理指南》),从人们最关心的个人信息、算法推荐、收费规则、投诉渠道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7月7日央视新闻)

这些年,对App侵权的“一千零一个坑”,人们并不陌生。部分平台玩弄文字游戏,开通付费一路畅通,退出套路百转千回;算法推荐导致低俗信息蔓延、“信息茧房”强化、观点极化等问题频现;个人信息在网络空间“裸奔”现象层出不穷,稍不注意隐私就会成为隐痛……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让用户防不胜防。

针对此般乱象,相关部门一直在升级监管。多轮集中整治下来,App花式套路有所收敛,但新情况新问题仍在不断出现。究其缘由,一是技术壁垒设障。网络服务与传统服务不同,这是一种建立在复杂技术之上的服务。普通用户难以了解其背后的技术原理和运作方式,同时由于技术迭代迅猛,监管者也难以精准界定和打击其违规行为。以算法推荐为例,“个性化推荐”算法如何影响用户决策、哪些数据被用于训练模型,往往是个黑箱,这也使得反制的主动性和空间有限。

二是违法成本较低。回顾过往,每当新的监管政策出台或整治行动开展,就有个别平台心存侥幸,甚至使用技术手段对抗。当然大部分平台往往能迅速响应、表态整改,可一旦风头过去,App投机之心、商业冲动又会悄悄抬头。此类问题之所以故态复萌,是因为平台知道批评、整改这样的惩治举措着实不痛不痒,有时罚款金额相对于其获得的巨大收益也显得微不足道,以致形成“发现问题—开展整治—再次复现”的恶性循环。

此番《管理指南》发布,是推动技术向善的一次攻坚战,但要打赢乱象治理的持久战还需多方面共同努力。行业监管部门要祭出治理重拳,形成常态化巡查机制,对于一些多次旧病复发的“顽固分子”,有必要主动出击、从严处罚,倒逼平台绷紧敬畏法律和用户权益之弦。平台也必须明白:套路玩得越深,越会反噬自身。算好“公共责任”和“技术伦理”两笔账,是平台的责任,也是广大消费者的期盼。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