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师表岂能强人所“愿” 

时间:2025-07-09 17:02 发布于:观察频道编辑:皇甫思逸  来源:广州日报

近日,江西瑞昌某中学一名老师在微信群中因3名学生未填报北大清华而愤怒解散群聊,此事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7月7日,该中学针对该老师“对学生填报志愿发表不当言语”发布情况说明。

从网络截图可以看到,当事教师的用词挺“狠”——“以自我为中心”“老师无语”“所有感情都归化为零”,还搬出了学校百万付出、老师白了头等来强调培养的不易。学校对学生的用心值得尊重,教师盼学生站上更高平台、望“生”成龙的心情不难理解。但当这种期待变成了对学生自主选择的质问,当“为你好”的关怀带上了有强制意味的话语,就难免让人觉得有些“道德绑架”,甚至让人不适。

必须看到,现实中与此相似的“干预”绝非个例。有的高中为了追求“清北率”给教师定硬指标,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冲名校”不惜悄悄修改志愿。这种心态背后,有对教育成果的执念,也有社会对升学结果的过度聚焦——好像只有把每一分都“用”到极致,才算报考“达标”;好像只有顶尖名校才是“正途”,其他选择都是“退而求其次”。可是,人生从不是一场只有一个终点的短跑比赛,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谁都不该用单一的标尺,去框定所有学生的方向,更不能把“名校标签”等同于人生价值。

教育,需要一点“各得其所”的成全。此前,不乏学生在被迫选择顶尖高校的冷门专业后,因为无法适应而退学复读。这难道是所谓的“圆满”吗?如今,有不少学生有清醒的自我认知,更愿意从兴趣爱好、就业方向、未来理想等维度来选择自己的目标院校。他们心目中的“好前程”,也许不是大众眼中的“最优解”,却能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土壤里扎根生长。

最新的情况说明显示,学校和当事老师已向学生及家长表达了诚挚歉意,三名学生也已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报志愿。应该说,这算得上是一个好的结局,志愿选择权还给了学生,教育者找回了该有的清醒。这也提醒我们:当学校多一些对多元选择的包容,少一些非名校不可的执念,教育方能真正透出暖人的温度,让学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而不是“别人期待的人”。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