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谁说了算?
高考志愿填报,谁说了算?
近日,江西一中学发生一起关于高考志愿填报的争议事件:因三名学生未“遵师嘱”填报“清北”相关专业志愿,班主任遂在微信群内“发飙”,指责学生“凭一己之好”“是教育的失败”,并一怒之下解散群聊。最新进展是,涉事学校及教师已向学生表达了歉意,也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
考取耀眼的分数,填报“清北”才是硬道理?
现实中,很多人拥有“名校情结”甚至“清北情结”,非名校不读、非“清北”不去。按理说,班主任拥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不应指定“清北”一条路,更不应以“教育的失败”这类说辞妄加指责。要知道,“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并非所有优秀学子都得按照一条路走。
相信一些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何老师热衷学生“扎堆”挤“清北”?
这或许与教育评价体系有关。目前,社会上存在一种唯名校率甚至是唯“清北率”评价的倾向——将亮眼的升学数字与教学质量直接画等号。学校的名气大了,往往意味着获得更多优质教育生源,老师也能获得奖励。
此次事件中,学生“凭一己之好”择校择专业,或正说明教育的价值在呈现、意义在凸显。说到底,志愿填报的最终影响者是学生及其背后的家庭,作为直接的利益相关者,他们自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审慎作出最理性的选择。从这个层面看,若学生完全“遵师嘱”,不考虑自己的偏好与专长,这或许才是真正的“教育的失败”。在高考志愿填报环节坚持所爱,教育的自主性在此刻得以充分彰显。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果把走向“象牙塔”的漫长旅途比作一场耐力跑,那高考志愿填报可以说是“关键一程”。即便在这个阶段,教师扮演的也是谆谆善诱的引导者角色,决不能逾越边界替学生做决定,这是教师之为“教”的应有之义。更进一步,办学不是逐“锦标”,学校应以科学的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育人生态。
当下正值高考志愿填报之际,期待广大学生找准兴趣、熟悉政策、明确定位,得偿所愿步入自己心目中“最好的大学”!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