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小剧场《玲珑窗》开启寻梦之旅
跟着李渔见偶像!河北梆子小剧场《玲珑窗》开启寻梦之旅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王璇 实习记者 李旭阳 石远嘉)“一身惬意西湖景,两岸烟波雾朦胧……”4月14日、15日,河北梆子小剧场《玲珑窗》在石家庄河北梆子剧场成功首演。演出通过沉浸式表演场景和跨越时空的叙事结构,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视听享受。
清朝初期,文学家、戏剧家李渔泛舟西湖,透过船上一扇玲珑窗观赏两岸如画风景。在酒酣入梦后,他邂逅了自己敬仰已久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宋代词人李清照和明代园林艺术家文震亨,试图从三位文人志士的人生境遇中,寻找自己对于仕途、爱情和雅趣的美好愿景。《玲珑窗》通过看似架空虚构、实则观照历史的叙事,以开放式的结局,引导观众对人生追求的终极意义展开多元化的思考和解读。
小剧场形式的实验性和先锋性使《玲珑窗》的舞台配置别具一格,演出区域延伸至观众席前和两侧通道。开场时,饰演“艄公”的演员在追光灯下划着船桨,从观众席通道边演边上场,仿佛带着观众一起乘船,与主人公李渔同游西湖。剧中,李渔、艄公、白居易、琵琶女、李清照、文震亨等人物时常与观众近在咫尺,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物的情感交织与人生百态。
“这种近距离的表演,正是我们现在要突破的一个难点。”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一级演员张警月告诉记者,在之前的彩排中,当她饰演李清照走过观众席时,来探班的戏迷兴奋地对她说话,让她差点出戏。“我们必须适应这种近距离的表演,刻画人物要拿捏得更准确、更细腻。因为贴着观众演,微表情都要控制得恰到好处,不然就很容易出戏。”
除了克服近距离表演带来的挑战,记者观察到,该剧中许多青年演员都在突破自己的“舒适圈”:擅演英俊小生的丁云飞、安栓成贴上胡须,分别饰演中年的李渔、老年的文震亨,塑造儒雅沉稳的文人形象;擅演刀马旦的张警月,演出了女词人李清照18岁与赵明诚新婚时的才华横溢、聪敏伶俐,也演出了46岁中年丧夫的悲苦凄凉;擅演刚毅大武生的郝士超,饰演风流倜傥的青年文人赵明诚,舞起水袖与张警月共同演绎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一向身居幕后的乐队也来到台前,伴奏、伴唱、旁白、对话,演奏员身兼多职让舞台看点更加丰富。
“这场新编戏的互动性特别强,让观众能更清楚地欣赏演员的唱、念、做、打,以及乐队演奏。演员们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也非常好。希望这部剧能到我们学校去演出,让更多同学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戏曲的美。”来自河北传媒学院的大学生观众辛昊阳说。
不仅年轻观众对该剧充满兴趣,老戏迷也对这部创新之作表示肯定。“这部戏的唱腔设计独特又不失传统。我尤其喜欢开场的音乐设计,既有梆子腔也有江南的婉转抒情之韵,符合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石家庄戏迷刘志刚评价。
“这种沉浸式小剧场演出,对河北梆子这个剧种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这部戏的舞美、服装都设计得非常精美,能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戏曲。”石家庄戏迷楚源说。
河北省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一级导演贾吉庆积极评价该剧:“说到沉浸式演出,其实最早的时候,我们的戏曲就是在田间地头、在群众身边演出的,那时候没有豪华的舞台,演员与观众离得很近。我认为演员和观众的互动,有利于提升观众对戏剧艺术的热爱。现在我们通过小剧场形式,让舞台与观众不再界限分明,能够吸引年轻人走进剧场。只有先让年轻人走进剧场,才能让他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创排这部戏的初衷,就是想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下观众对河北梆子传统艺术表演的新需求,让传统戏曲演出打破原有窠臼,进一步探索河北梆子在新时代新语境下的表达和传承。”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赵涛表示,该剧虽然是低成本制作,却力求“小而美”的艺术效果,是对传统戏曲市场化拓展的积极尝试。剧院还将对该剧继续打磨提升,并尝试推向文化艺术空间、旅游景区、大学校园等更多演出场景。
来自长城网·冀云客户端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