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熄屏24小时”建议具有提醒意义 

时间:2025-03-11 10:25 发布于:观察频道编辑:维辰  来源:南方日报

姚明,当了回家长的“嘴替”。基于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电子产品,造成“小眼镜”“小胖墩”等现象逐渐低龄化,以及孩子们注意力下降等危害,全国人大代表姚明日前提出了关于“动员未成年人开展熄屏24小时行动”的建议,引发全网热议。

另外一边则是个别地方高中生在校禁用手机的规定出现松动,有学校负责人回应称,AI时代,高中生可以适度使用手机。全国两会期间,亦有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等人提出,AI能够实现因材施教,建议把手机还给孩子。

“熄屏24小时”与“把手机还给孩子”,矛盾吗?

姚明的建议针对的是未成年人“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他事后补充说“这不仅仅是给孩子,其实也是给我们这一代人”,还坦言自己也尝试了24小时远离电子产品,“确实有些焦虑”。

如今,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享受过手机带来的便利,也有过一会儿不看手机就浑身不得劲的经历,都知道不能一门心思扑到手机上,也明白放下手机有多难。网友提问“熄屏的24小时,孩子们该干嘛”,姚明回答“包括并不限于体育”,可作为体育达人的他依然会感到焦虑,底子更加薄弱、自制力较差的未成年人,真的能做到吗?更不容忽视的是,部分未成年人手机成瘾,正是因为现实替代活动缺失,手机成为低成本的娱乐,又反过来影响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热情。

不是说手机成瘾不需要干预,而是首先要承认,完全戒断手机既是不必要的,也是几乎不可能的。“熄屏24小时”这个建议的真正价值在于,以一种具有仪式性的行为提醒人们适度使用手机,避免手机依赖对使用者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倪闽景委员希望学生成为工具的主人,满足差异化学习需求,这是有支撑的——2024年底发布的《第6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超九成未成年网民会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并有超三成认为上网对学习很有帮助。可见,“把手机还给孩子”,并非只有坏的一面。

质言之,“熄屏24小时”侧重于“避短”,“把手机还给孩子”侧重于“扬长”,二者共同指向对手机的“合理使用”。

其实如果问问自己为啥一会儿不看手机就焦虑,就不难发现,手机使用行为中,有“刚需”的部分,如必要的工作联系、与家人进行情感联络等,由于害怕错过重要的、自己关心的信息,使得“熄屏24小时”困难;也有无意义使用的部分,如漫无目的刷视频,失去了对时间的感知,回过神来不仅眼睛酸涩,还因浪费了大量时间产生负罪感。

合理使用,说白了就是保留“刚需”的部分,减少无意义使用的部分。除了寻求现实替代活动,通过量化刷手机的机会成本、屏蔽非紧急通知、限制看手机次数等方式,都可以减少无意义使用。重要的是,要有“扬长避短”的意识,并迈出行动步伐。

总之,“熄屏24小时”与“把手机还给孩子”并不矛盾,而是在共同提醒我们,要做手机的主人,避免“为屏所困”。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