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花架子”干出“好光景”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张义民说过的一句“乡村振兴不是刷白墙、种花草,是要让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火出了圈,引发许多网友热转辣评。
热度体现的是心声。当前,蓬勃发展的乡村产业,盘活了资源,聚拢了人气,增加了农民收入。然而,一些地方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时只重面子不重里子,热衷于做表面功夫,刷白墙、砌石阶、种花草、划停车场,堆砌人造景观,令农村陷入“千村一面”的怪象之中,既让农村失去了原有的乡土韵味,也让老百姓怨言颇深。
“刷墙种花”现象不仅存在于农村人居环境改造上,产业发展领域也颇为常见。一些乡村在产业培育过程中急功近利、盲目跟风,导致产业发展“昙花一现”:荒废的果园杂草丛生,精美的民宿了无人气,空置的厂房破败不堪,还有不少特色种养基地和文旅小镇“水土不服”,让乡村既浪费了资源,也错失了发展机遇。
无论是热衷于做表面功夫还是片面搞产业复制,本质上都是畸形政绩观在作祟。乡村振兴最终要靠结果说话,刷几面墙、划几块停车场、搞几个产业“样板间”不是真振兴,水泥路通到农民家门口,劳动力在家乡就业,人居环境改善,农民“钱袋子”鼓起来……这些才是乡村振兴的最终旨归。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民增收是关键。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支撑在产业,产业要撑得住,就要激活自身“造血”功能。浙江安吉点“绿”成“金”,致力于打造全球竹制品产业高地;山东曹县依托非遗手工艺资源,变“指尖技艺”为“指尖经济”;江西婺源发展全域旅游,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它们以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挖掘农业经济的多元价值,走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的新路。
“鼓起来”的钱袋子,背后是“火起来”的富民产业。立足本土资源禀赋,做深做透“土特产”文章,推动特有资源变特色产业,产业引擎才能动能充沛。比如,水资源充沛的地方,可发展“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林地资源丰富的地方,可发展林下经济;有条件的村落可以利用闲置土地,发展庭院经济……找准富民产业增值路径,因地制宜开发资源要素,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更好地用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换取乡村振兴的光明前景。
乡村振兴是实打实的工作,比拼的是实绩,较量的是干劲,来不得半点虚功。浮在面上、浅尝辄止不行,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更不行,尤须务实功、求实效。须知家乡进步越大,群众评价越高;产业发展越火,群众口碑越好。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