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茂镇非遗暴击|揭开这座闽中小镇神秘面纱 

时间:2025-03-04 09:33 发布于:遗产频道编辑:  来源:中国都市文化界网

谁说非遗只能活在博物馆?

在沙县小吃宇宙中心,藏着一座“闽中非遗活态博物馆”——夏茂镇!

非遗不是历史课本,是活在呼吸里的烟火史诗!是一种重要的旅游习俗。

开春大戏:游春牛·唤醒土地的古老密码

“牛角挂红绸,春鼓震山河!”

每年立春,夏茂人用竹骨彩纸扎成“神牛”,跟着鼓点游村祈福。牛头点睛的瞬间,仿佛神农氏穿越千年送来五谷丰登的契约。老人说:“摸牛头,吃穿不愁;拍牛尾,顺风又顺水!”

惊险限定:溪口村过火龙·赤脚踏过千年火

“过火龙”是溪口村传统民俗活动,村民在地上铺成一条火路,将木炭烧得通红,勇士们在烧红的木炭上赤脚走过去,不会起泡,他们认为是因为神灵的护佑,长长的炭火路被村民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着,天气寒冷也挡不住村民们的热情,现场一片火热。不仅晚上的过火龙活动震撼人心,白天的仪式也同样欢乐。“过火龙”活动象征着去掉霉气,换来新一年的福祉。

香火龙·焚香作骨的东方巨龙

香龙制作技艺,福建省三明市沙县传统技艺,三明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沙县舞香龙始于南宋年间,起源于庆丰收、兴龙脉、祈风调雨顺等民俗活动。此后,每年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便要举行舞香龙活动,以求国泰民安、人丁兴旺、风调雨顺、庄稼有个好收成。

肩头棚:戏台长在肩膀上

沙县肩头棚亦称肩膀戏,起源于清朝末年。演出时,因孩童站在大人肩膀上表演得名。小孩负责唱腔、头部表情和双手动作,大人负责台位变换的腿部动作。

2005年,“沙县肩头棚”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吃江湖:非遗胃的终极朝圣

小吃制作技艺(沙县小吃制作技艺),福建省三明市沙县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沙县小吃以天然绿色植物性质料为主,辅以少量动物性原料,采取原始、古老的蒸、煮、炖等加工方法制作而成。沙县小吃品种大致可分为节令小吃、地域小吃和常规小吃3大类。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