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法行医无处可依
12月27日,最高法公布6件非法行医类犯罪典型案例,涉及妇产、医疗美容、辅助生殖、口腔等不同领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释放了依法严惩非法行医类犯罪的强烈信号。
刑法第336条对非法行医罪进行了明确规定,其中“未取得医生职业资格”是关键构成要件。6件典型案例中,既有利用封建迷信开具含有毒物成分的药方致人死亡的,又有无证非法进行节育手术致人死亡的;既有无证从事医疗美容行为致人轻度残疾的,又有非法实施应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行为致人轻伤的;既有长期无证从事口腔诊疗行为的,又有明知他人没有行医资质仍将医院诊室对外承包致人死亡的,而被告人学历从小学、到中专大专文化不等,均明显不符合相关资质要求,却把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当成儿戏,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虽然非法行医类犯罪数量、人数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屡禁不止,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趋势,涉及案件类型也从传统领域向新兴的医疗美容、辅助生殖等领域延伸,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构成威胁。例如,医美需求日益旺盛,相关风险隐患呈高发态势,一些人员、机构为追求高额利润,在不具备适格资质的情况下,非法开展整形、吸脂瘦身等医美服务,频频造成医美事故。根据最高检今年4月公布的数据,2022年9月以来起诉涉医疗美容犯罪381人,其中排名前五的罪名中就包括非法行医。典型案例中,被告人宋某敏无行医资质,却非法从事医美行为,致人轻度残疾,依法应予惩处,无疑给美容机构、相关从业人员敲响了警钟。
典型案例不仅披露了案情与裁判结果,也充分说明了其社会意义。不难看出,这些案例除了暴露出受害者的过于草率、被告人的目无法纪,同时也说明监管上存在诸多漏洞。根据地方检察院办案人员所述,有被告人非法行医持续时间较长、涉及人员较多,带来的社会危害和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因此向当地卫健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后续果然在排查中发现了类似问题,通过采取多种措施起到了进一步规范行业的效果。各地也不妨借鉴这种思路,为行业准入加固门槛,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筑起高墙,努力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
出于历史、观念等因素,在一些地方,非法行医类罪名还不多见,最高法此次专门曝光,无疑传递出遏制非法行医类犯罪苗头、更好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信心和决心。广大消费者也要擦亮双眼,注意审慎辨别执业人员和场所是否具有适格资质,避免破财又引灾。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陆夷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