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枫桥经验”,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时间:2023-12-27 14:46 发布于:评论频道编辑:沈夏珠  来源:中国网

上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1963年11月,毛泽东同志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明确要求不断创新“枫桥经验”。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

经过不断发展,“枫桥经验”形成了“党政动手,依靠群众,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新经验,这一经验是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应用于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对于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持续推进社会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坚持社会治理为了人民群众。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鲜明品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立场,是贯穿党治国理政全部活动的一条红线。人民群众盼望稳定、安全、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希望在社会生活中享受公平、正义,希望自己的人权、产权以及其他法定权利能够得到充分保障,这就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枫桥经验”是人民群众的创造,也是枫桥镇历届党委和政府坚持群众路线、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实践经验,只有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始终做到心中有民,把人民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才能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为人民群众创造一方和美天地。

坚持社会治理依靠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一切精神财富得以产生的最终源泉都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也是社会治理的决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牢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对社会的冷暖感受最直接、最敏感、最真切,最能发现身边的矛盾和问题,对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根源和状况理解最全面,对于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智慧和经验最充足,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拜人民为师,依靠民力、汲取民智,解决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和现实问题。“枫桥经验”的突出特点,就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解决自己的矛盾和问题,以自治的方式达到善治的效果。

坚持社会治理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在社会治理领域,要关注民情、顺应民意,人民群众赞成什么、期盼什么,就要坚持和推动什么;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就要防范和纠正什么,要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千方百计增进人民福祉。社会治理效果到底怎么样,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他们是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他们的意见是最好的尺子,最能衡量我们工作的长短优劣。“枫桥经验”之所以能够发扬光大、不断创新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能够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普惠利益,为人民群众的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构建安宁的社会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初步形成,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新征程上,要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为了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社会治理理念和方法,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把小矛盾小问题防范在基层、发现在基层、化解在基层,实现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续写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沈夏珠 江西师范大学新时代强军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中国网

作者:沈夏珠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