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外来物种入侵风险降到最低 

时间:2023-12-15 12:14 发布于:评论频道编辑:孙延安  来源:北京日报

互花米草,名字听着浪漫,实则贻害无穷。作为外来入侵物种之一,这些年互花米草在一些地方成了“海滩霸主”,严重破坏滩涂生态系统,相关部门甚至重金“悬赏”寻求治理之策。最近,好消息传来,我国互花米草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10月底,各省清除任务已完成45万亩。

外来物种是一把双刃剑。在特定情况下,引进外来物种有助于生态保育,但生物入侵风险同样如影随形。以互花米草为例,原本引进是为了抵御台风、防止水土流失,但硬币的反面则是,由于缺少天敌,繁殖力强,导致其他生物数量锐减。截至目前,我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所到之处寸草不生”“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旦失控传播,不仅对人畜有害,更破坏生态环境,阻碍经济发展。

“围剿”外来入侵物种,绝非小事。打好这场仗,在于知己知彼,摸清“入侵者”家底。从外来入侵物种进入国门的渠道和扩散途径来看,一是自然入侵,二是人为引进。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且纳入中长期规划,技术保障和人才队伍建设日益加强,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但由于起步晚,我国对许多入侵物种的历史、路径并不了解,原始数据相对匮乏,还需要长时间积累来补齐短板。

某国某地某物种泛滥成灾,“吃货”纷纷请缨的段子不绝于网。戏谑之余,也要意识到治标还需治本。防控外来入侵物种,要走好预防、治理两步棋。从预防上来说,需要严把输入关,加强风险研判和科学布控,细化前端检查,强化源头堵截,对外来物种及其风险做到“心中有数”。从治理上来说,需要精准施策,对重点区域、重点物种,利用技术手段“早发现、早预警、早应对”,强化部门间数据共享,做好全链条防治。当然,这项工程同样离不开公众积极参与,不擅自引进、放生或者丢弃外来物种,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外来物种入侵不能成为生态保护进程中的“一根刺”。握指成拳攻坚治理的同时,也要警惕二次入侵的可能性。步步为营、久久为功、共商共治,才能将风险降到最低。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孙延安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