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贫困生发放羽绒服,体现了寒冬中“静悄悄”的温暖 

时间:2023-12-15 12:05 发布于:评论频道编辑:徐文慧  来源:红网

近段时间以来,全国气温骤降,雨雪天气频发,不少高校应时而动,为家庭条件较为困难的学生发放了羽绒服抵御寒冬。而许多高校开展的此类“暖冬”行动,都注重了对受帮助困难学生的个人信息保护。学校采取精准筛选、点对点领取羽绒服等措施,通过有意避免羽绒服款式的统一,对活动图片中受帮助困难学生的面部“打码”处理,在寒冬悄无声息地将温暖送到学生身边。

长期以来,不少家庭困难学生碍于面子,都不得不在补助和尊严之间做两难抉择。一面是不想被认出穿有雷同补助衣物的尴尬,一面则是真实存在的经济困难,这些令他们纠结、难言的现实问题都是的的确确存在的。在这一情况下,高校适时而动增加资助衣物种类、点对点发放羽绒服等举措,很好地保护了家庭困难学生的隐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现实问题。

“以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将物质资助落到实处。”东南大学学生处副处长曲栩这样说。据澎湃新闻报道,东南大学今年对“冬衣发放”小程序进行了全面升级,根据每位学生家庭困难的不同程度发放对应数额的“代币”,学生可以凭借“代币”兑换自己喜欢的不同种类、款式暖冬物资。无独有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山东济宁医学院等高校也采取了类似措施,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需求与实际需要,为学生提供了种类多样的御寒衣物,保护他们个人的隐私。

诚然,贫困并不可耻,但贫困生也有尊严。以往在评选贫困生、发放资助物资时,不少高校会刻意举行“自揭伤疤”“苦情催泪”的陈情阐述环节,而现如今,这种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诟病。除却贫困生这一身份,他们也是有尊严的个体,也不想自己难言的一面暴露于公众视线之下。

贫苦生评选、名单公示等理应接受全体老师、学生的监督,这些是符合国家要求的。但除此之外,为贫困学生发放羽绒服等贫困生名单确定后的帮扶措施,要充分保护学生隐私,尊重学生个人意愿。只有这样,羽绒服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将温暖在寒冬中“静悄悄”地传递,这股暖流,不仅流淌在御寒衣物之间,也能流淌在受帮助学生心间,对他们产生爱心的潜移默化影响。

让帮扶与资助并行不悖,一直是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新趋势,“育人为先”的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育人,不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更体现在友爱与良善,同情与关怀。善心之举的核心内涵,不仅是出于对受帮助者的一种物质救助,更是对他们尊严的一种维护。在此等语境之下,高校“暖冬”行动中向家庭困难学生传递“静悄悄”的温暖,是大学自身对学生做出的最好的垂范。或许在多年之后,这些受帮助学生回想起母校给予的这份感动,也能将爱与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

来源:红网

作者:徐文慧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