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县石鼓镇安乐村:“非遗”搭好台 经济唱大戏
湘潭县石鼓镇油纸伞特色产业有着600多年传承历史,2016年被纳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油纸伞的主产地,石鼓镇安乐村近年来在发展中传承“非遗”,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在湘潭县石鼓镇宇昌工艺伞业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为客户赶制一批油纸伞。月底,这批蕴含中国风的工艺油纸伞就将销往欧美市场。今年34岁的周希安是当地的脱贫户,在家门口的这家工厂工作快20年了,主要从事生产过程中绕线的环节,是一位“年轻的老师傅”。
湘潭县石鼓镇安乐村村民 周希安
感觉还蛮开心的。毕竟这是传承非遗文化,又能够赚钱补贴家用。
今年57岁的熊若华负责糊伞面,也是一位有着20多年糊伞经验的村民。她说,大伙这些年由村民变成工人,不用离开家就能有稳定的收入,真是不错。
湘潭县石鼓镇安乐村村民 熊若华
家里有老人、小孩都可以照顾。又充实又自由,这个还是蛮好的。
1995年,安乐村村民、石鼓油纸伞技艺的第五代传人周汉宇抓住旅游业兴起的机会,召集周围部分工匠开办制伞厂。根据市场需要,弱化了油纸伞的实用功能,拓展工艺美术功能。如今,他的公司已开发出多种类型旅游产品,年产值达1500万元左右,每年可为当地村民提供劳务收入80万元以上。为了满足顾客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周汉宇先后与市内外多所高校合作,将湘潭民间绘画风格融入传统伞面图案,运用现代打印喷绘技术批量生产,既丰富了图案种类,又提高了产量。近年来,周汉宇打造了700多平方米的研学基地,并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研学活动,扩大石鼓油纸伞的影响力、竞争力。
湘潭县石鼓油纸伞技艺第五代传人 周汉宇
通过老带新,将石鼓油纸伞传统技艺传授给广大青少年,弘扬特色文化,发扬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擦亮我们石鼓油纸伞的金字招牌。
“非遗”搭台,经济唱戏。安乐村村民纷纷加入油纸伞的顶盖、手柄、圈套、伞骨架制作、成品组装等80多道工序的生产,有的村民甚至足不出户,就能完成钻孔、拼架、刷桐油一些简单工艺,在家里就把钱挣了。
湘潭县石鼓镇安乐村党支部书记 村主任 谭隆辉
我们发挥"非遗"对乡村全面振兴的巨大推动力,通过非遗传承人的"传、带、授",切实发挥文化的凝聚作用。目前,全村有三分之一的家庭从事油纸伞产业,年产值达8000多万元,为村民增收十万余元。
近年来,石鼓镇依托浓厚的非遗底蕴,着力探索非遗“两创”、文旅融合等具化方式,发挥非遗蕴涵的资本优势、产能优势,将非遗传承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生机。目前,石鼓镇油纸伞全产业链规模企业达50余家,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量超1000万把,占全国工艺伞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年产值过亿元。油纸伞在这个传统村落就业、产业振兴的征途上大放异彩。
湘潭县石鼓镇宣传统战委员 赵强
今后,我镇将通过闲置场地出租、扶持规模企业、打造电商平台等多种渠道,不断发展壮大油纸伞产业,让非遗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湘潭广电
记者:胡泽军 谢晓宇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