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西县手工挂面制作技艺“临清贡面”
临西县手工挂面制作技艺于2009年被河北省政府批准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临西县手工挂面是尖冢村的地方特产,主要分布在临西县尖冢村,其中又以王氏空心贡面为正宗。1964年以前,尖冢属临清县辖,故又称“临清贡面”。
手工挂面创于明万历初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时尖冢王氏的十八世祖王恒,因生活所迫,以小本生意维持生计。他心灵手巧,在实践中逐步研究创制了手工空心挂面。到十九世廷铨公,其工艺日臻完善,并随大运河传入皇宫(时尖冢是著名的水陆码头),万历皇帝偶然食之,觉得此面爽滑可口、柔软劲道,便随口问道:“这面是哪里出产的?”太监告之曰:“此面系临清尖冢特产!”于是,万历皇帝遂口吟朕曰:“宫廷玉液酒,尖冢空心面”,随之封为贡面。自此,尖冢贡面名声大震,享誉京津,故俗语有云:“一京二卫(天津卫)三尖冢。”
自此,尖冢王氏家族的空心挂面的制作工艺便世代相传,生生不息。文革时期,尖冢挂面因沾了一个“贡”字,便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此技艺几近失传。改革开放以后,尖冢贡面得到了新生,王氏第二十二代传人王敬达,在此技艺濒危的情况下,秉承祖传工艺,并使其发扬光大,使生产工艺更加科学化、成熟化。近年,他精心研制出的贡面、福面等系列面品,以其优良的品质,爽滑的口感,丰富的营养受到了市场的青睐,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食品,目前已经销全国各地。
手工空心挂面选用当地无污染、出筋率高、品质纯正的小麦 “白节小头”“大白芒”为原料,在尖冢镇建有专供做挂面的小麦基地,他们以比一般小麦高出0.2元的价钱收购。小麦收购上来之后,还要经过精心筛选,除去秕粒,然后经过洗净、磨粉,并经180目的细箩过筛才能使用。
专用面粉加工之后还要配以精盐、鸡蛋、菜汁、纯净水等十多种辅料才能和面。在做面过程中,个别辅料的配比没有绝对数据,还要视气候、风向、天气阴晴等自然条件加以调整。这些都是根据师傅的言传身教和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没有固定的原料配比模式,所以,空心贡面的制作绝非一般人所能为。
原料配好以后,还要经过和面、五醒、一轧、二切、三搓、二盘、二拉、挂杆、干燥、分类、检验、包装等29道纯手工技艺,最后才能完成,完成全过程共需18个小时以上。
手工挂面自然阴干,不烘烤、不加温。它有细如发丝、洁白中空(中空率90%以上)、细腻筋道、柔滑爽口、入锅即热、久煮不烂、回锅如新、气味芬芳、好消化、易吸收等特点。它富含多种维生素,产品绿色,不含任何添加剂,食用方便、滋补养胃,是上佳的传统面食。正因为这样,它备受老人、儿童、肠胃病人、孕产妇等层次人群的欢迎。
手工挂面的制作技艺是现代技术和器械化操作所无法替代的,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几百年来的勤劳和智慧,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项传统绝活,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极高的开发价值。
链接:尖冢,以战国时期修筑的高大的烽火台“废如土冢”而命名。它濒临隋唐大运河的永济渠段,是原永济渠上的重要码头所在地。尖冢建镇,始于元大德年间(1298—1307年),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临清称洲,尖冢称镇,异常繁荣,清代的康、雍、乾时期,尖冢的繁盛达到了顶峰,尖冢运河码头的兴盛使尖冢迈入“重镇”的行列。民间素有“一京二卫(天津卫)三尖冢”的称谓,以形容其历史上曾经拥有的繁华。(文/杨遵义)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