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话题“阿斯巴甜致癌”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阿斯巴甜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中的甜味剂,即人工代糖。其既能满足人们对甜味的需求,又可避免过量食糖带来的健康隐患。中国人吃糖历史悠久,我们不妨看看古人是如何在大自然中寻找到这舌尖上的一丝甜。蜜里调油的“蜜”说起舌
分享
古人吃剩的螺蛳壳堆成一座山【贝丘遗址】云南昆明滇池边有个古城村遗址,看似普通的土丘下,埋藏着一座螺蛳山。古时居住在此的人,从滇池中捕捞螺蛳食用,然后将壳丢弃。历经千余年,云南这处遗址下埋着6.5米厚的螺蛳壳,形成了面积约为13个足球场大小的“贝丘遗址”。而这,也为我们研究滇
中新网北京3月14日电(记者邢蕊)刚刚过去的3月13日,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939岁诞辰。如果李清照出生在当代,对着蛋糕许愿吹蜡烛一定是她生日不可缺少的一环。与此同时,亲朋好友们大概还会向她表示祝福:“happybirthday,生日快乐!”可为年近千岁的一代“词后”庆生,仅仅靠生日蛋糕
年字,在甲骨文里写作上图,上面是“禾”,下面是“人”。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出,那沉甸甸的一捆禾苗长势旺盛,成熟的谷粒已经压弯了枝条,而下面背着粮食的那个“人”,看上去也好像有点弯腰的样子,估计是被身上的重量压得有点直不起身子。但这绝对是种“甜蜜的负担”,因为年字最初的意思,就是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第十期将于12月11日(周日)晚8点档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节目以中国经典名画作为内容载体和特定场景,与诗词、音乐、歌曲、舞蹈等跨界组合,“诗画合璧”中融入现代科技手段应用,在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当代审美视角,充分展现中华历
2022卡塔尔世界杯足球赛开赛,各国球队鏖战正酣。足球运动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蹴鞠或蹋鞠,是古人重要的竞技性娱乐活动。2006年,蹴鞠进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国宝文物、书画丹青、煌煌典籍中,我们都能看到古人踢球的潇洒身影。文物中的蹴鞠:10万年前就做石球距今10万年
实习记者孙越留住稀缺人才,需要打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不少考古人才扎根田间地头,是希望能够潜心研究。而与此同时,“人间烟火”是人才立足的根本,建设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助于让人才减少后顾之忧,从而产出更多有价值的成果。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2022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
1987年至1990年,考古学家严文明主持发掘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一处年代距今约5000年的长江中游规模最大的聚落被缓缓揭开面纱。1990年初,石家河遗址中的125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被确认,成为该遗址考古学意义上的飞跃,也进一步丰富了严文明所提出的文明进程“重瓣花朵”论。也正是那一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第三期将于9月12日(周一)晚8点档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前两期节目带领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人寄情河山、托物言志的文化情怀和画中呈现的崇高美学、人文风骨,收获了如潮好评。恰逢中秋佳节,本期节目将在“诗画合璧”的创意表达上继续探索
中新网金华5月24日电题:“考古热”下为考古人的“一问三不知”点赞作者严格童笑雨在走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上山遗址考古领队蒋乐平之前,作者有很多疑问。近日,浙江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启动,该遗址发现了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将长江中下游栽培稻的历史上
气象专家表示,清明谷雨是春季最后两个节气。“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关于清明的农谚很多。如“清明高粱接种谷,谷雨棉花再种薯”“清明
中新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孙自法)爱美之心,不仅是人皆有之,更是自古有之。那么,在中国和东亚土地上生活的先民们,什么时候开始制作、使用颜料来点缀生活的呢?东亚古人类使用颜料历史提早到4万年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杨石霞副研究员联合中外同行,最
古人写诗词,十分讲究炼字,常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所谓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达情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物或事物。如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
“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发布会举行浙江考古人用80多年还原中国百万年人类史瑶山遗址是良渚古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出土大量精美的玉器,是良渚文化考古中最为重大的成果,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资料图)。本报记者董旭明摄“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新闻发布会9日在杭州举
11月,《礼仪中国》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不属于传统典章礼制研究的读本,而是一本关于古人日常生活的礼仪小书,全书围绕行住坐卧、言谈举止、衣冠服饰、迎来送往、宴飨婚嫁等几个部分,用图文、案例并用的方式,通俗的语言,呈现出了一幅幅古代日常生活仪礼图景。本书还
中新网运城9月23日电(记者李新锁)95年前,中国考古学先驱李济、袁复礼等人在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发掘西阴遗址,成就首次由中国人独立开展的考古发掘。9月23日,中国考古界人士齐聚运城纪念先驱,传承中国考古学术精神。当天下午,山西运城举办“纪念中国考古100周年暨西阴遗址考古发掘95
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记者施雨岑)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图画众生——河西画像砖上的古人生活”展览21日亮相国博北9展厅,首次大规模集中展示了河西地区魏晋彩绘画像砖精品及相关文物。画像砖是模印或刻画的有画像或花纹的砖。从考古发掘来
日前,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全体职工参加了一场语夏雅集&考古读书会——人服饰参加读书会,不少考古学家还是“头一遭”。跑上跑下、忙前忙后,常常一不留神就会踩到娇柔的丝绸裙子。“这个事实证明,古代的贵族可能真的不太需要干活。”他们打趣地说。现场,从咖啡到茶,从古董首饰如何融
中新网宁波5月6日电题:假期里的考古人:在井头山遗址与8000年前的先民对话作者童笑雨下了余姚北高铁站,跨越21公里,倒腾两趟公交。这是井头山遗址发掘领队孙国平的“上班”路线。这个“五一”假期,他在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工地度过。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重要纪念年
跨越百年的接力三代考古人讲述三星堆发掘故事“三星”之光,闪耀在中华文明版图的西南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6个新祭祀坑重大考古发现引人瞩目。在距博物馆约2公里的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大棚里,许多新器物的出土,令考古人员惊喜不断。“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1986年,三星堆遗
去国博,看古人的“时装秀”记者邹雅婷《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03月02日第08版)最近,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个展览十分火热,吸引了许多观众排队参观。不少年轻人特意穿着汉服前往看展,成为博物馆里一道靓丽的风景。这个备受欢迎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以沈从文、孙机等国博学
11月7日,一场颇具古典韵味的“乡射礼”在沧州文庙三进院明伦堂前举行。许多市民在现场观礼,共同感受古代射礼中蕴含的尚武精神与谦和礼让风范。乡射礼盛行于中国先秦时期。历史上每年春秋两季举行,此次展示的射礼依照《仪礼·乡射礼》中的记载复原,主要包括献宾开礼、配耦、三番射
冬日的近日楼前,灰墙蓝瓦间广袖飘飘,衣袂摇摇,古韵风流。11月14日,在金碧社区“深入持久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活动现场,身着各式汉服的少男少女们款款走过,让这条久负盛名的古老街市更增古雅的韵味,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千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汉服走秀,彰显别样魅力。齐腰襦裙
手不释卷涵养文明明代沈周画作《东庄图·耕息轩》,画面中一位士人坐在席上读书。编者按: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中华文明素有热爱阅读、尊重知识的传统,古人敬惜字纸,一片写有字的纸页也不忍废弃,而书本更是具有神圣的意义。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于读书的重视与热爱,中华文明才能
中新网北京1月14日电(记者应妮)著名民谣歌手、诗人、作家周云蓬13日现身北京一场名为“生命的向度:中国人的诗性与诗趣”的论坛。他现场献唱了《鲁智深》《杜甫三章》来实证自己“把古人唱成亲人”,寻出古诗的人间烟火气。这场主题为“唤醒数字时代的生命诗意”的腾云文化论坛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月10日电(记者宋宇晟)最近,广东佛山市公安局公布了2018年户籍人口姓名之最。微博上,网友对大众爆款姓名的投票。微博截图其中,男孩取名最多的为“梓洋”。这意味着,约1000个新生男孩中,就有1个“梓洋”。第2-10名分别为“梓轩”“俊宇”“梓睿”“梓豪”“俊杰”
隆冬季节,吃什么比不上火锅更治愈了,古人们自然也不会放过这样的享受。那么在古代,人们都用啥吃火锅,吃着怎样的火锅呢?我们从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中,为你还原早期中国火锅的模样~刘非墓出土的分格鼎不过在出土的火锅旁边发现的两个染器才是最大的意外。这个染器是什么?染器其实就是蘸
中新网兰州1月5日电(记者南如卓玛)1月5日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小寒,敦煌研究院从石窟壁画、敦煌文献、馆藏文物中梳理出岁时节令小寒时,古人围炉煮酒,秉烛夜谈,摆一盘棋局对奕的生活意趣。敦煌研究员院从莫高窟第454窟(宋)和第7窟(中唐)《维摩诘经变·弈棋》讲述
□卜庆萍冬日天寒,数九之后寒风会更凛冽,寒冷的冬季里,空调、暖气等取暖设施走进千家万户,温暖时尚的冬装裹在了人们身上,如今的冬天不再漫长。回望历史,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如何过冬的,又是怎么取暖的呢?火塘、火墙、壁炉取暖古代取暖的设施主要有火塘、火墙、壁炉和炉灶等,火塘、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