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双休落地,难在哪?
普通高中双休“风潮”吹向全国各地。新学期伊始,多地教育部门纷纷出台新规,推进落实普通高中双休制度。(3月3日南方+客户端)
高中生该不该双休、要不要双休,仍然存在争议。有人高呼“早该如此”。从学生的角度看,“双休”无疑是一场甘霖,有了双休意味着能够从“连轴转”的状态中抽离出来,获得难得的休息空间。有人表示“强烈反对”,在这片声音中,有两种论调最具代表性。其一是“认为多休一天,不利于维持正常的教学进度”;其二是“高考竞争不减,周末不学,差距会不会拉大?”
前一种论调指向具体实在的教学焦虑。这样的纠结心态,也代表了许多家长和学校的心声。高中阶段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因高考选拔性考试的性质,决定了高中教学任务重、课程难度大。要真正落实高中双休制度,这对学校和教师、家庭共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减少学生的在校时间,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育服务为前提。在此情势下,如何让双休成为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探索职业规划的窗口?如何实现从“拼时间”到“拼质量”的模式转变?如何在压缩课时下保证教学进度?显然,这需要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教育模式更新等一系列配套支持。
相比之下,后一种论调更强调教育均衡。从某种程度上说,高中双休推进存在阻力是个典型的“囚徒困境”。学校和家长并非不知道双休对学生的益处,但是,如果自己按照规定双休,别人却没有,那自己的孩子自然就会在考试中吃亏。现实中,一些家长之所以一边支持减负,一边又反对双休,也是担心有的学校政策执行不到位。
以此来看,落实高中双休,既需要“一碗水端平”,加强规范管理,助力教育均衡;也需要深入改革以升学率、唯分数论为核心的教育评价体系,真正为学校减压、为老师减负,让孩子开心、让家长放心。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