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骗“种子”要从小埋下 

时间:2025-02-26 13:40 发布于:观察频道编辑:刘硕  来源:广州日报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表示,针对近年来诈骗组织采用多种手段拉拢、引诱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作为实施犯罪的“工具人”,或者针对未成年人、在校学生实施诈骗的情况,人民法院对相关被告人依法从重处罚,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有力司法保障。(2月24日《中国青年报》)

在影片《孤注一掷》中,主人公作为有一定社会经验的成年人,尚且招架不住电诈分子的蛊惑,从而落入境外诈骗工厂的陷阱。对于那些涉世未深、法律意识较弱的孩子和学生来说,想要抵挡电诈分子的花言巧语,显然更有难度。近年来,随着电诈手段的隐蔽化和团伙分工的精细化,一些电诈分子将“黑手”伸向未成年人。他们有的成为“货源”,出卖自己的手机号码,沦为“沉默的帮凶”;有的则成了行骗“传声筒”,协助电诈分子拨打诈骗电话。在“不用说话”“躺着就能赚钱”等骗术诱导下,一些未成年人深陷电诈分子勾画的海市蜃楼,沦为电诈犯罪的工具人。

何以如此?除了未成年人三观尚未成熟、容易被小利诱惑外,刑事责任年龄认定也被视为“保护罩”,让他们成为上好的“替罪羊”“挡箭牌”,使得他们被推向犯罪一线,充当电诈分子的“人肉盾牌”。如今,最高法重拳出击,严惩利诱、拉拢、招募未成年人、在校学生实施电信网络诈骗,强力回应社会痛点,明确释放了从重惩治的强烈信号。

严惩之余,破解未成年人“被工具化”困局,还需构建“预防—惩处—教育”的全链条治理,从根本上隔绝电诈犯罪与“少年的你”。在教育层面,将反诈教育纳入校园必修课,通过普法案例,识别骗子伎俩、提高防骗意识,将防骗种子从小埋下;在技术层面,强化通信、网络等平台的交易监测,对未成年人账户高频转账、设备批量注册等行为设置熔断机制,从源头阻断犯罪渗透……让未成年人远离电诈陷阱,本质是一场与犯罪集团斗争的思想战、技术战与制度战,唯有建起“社会共治”的防护网,才能让未成年人在清朗的网络空间中健康成长。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