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西县手工挂面制作技艺:银丝舞动的匠心传承
在邢台市临西县,手工挂面制作技艺宛如一颗闪耀在民间美食领域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作为临西县的非遗项目,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智慧与勤劳,是一种传承了数百年的美食文化。
临西县的手工挂面制作历史悠久,据记载,早在明清时期,当地就已经有了成熟的手工挂面制作工艺。手工挂面以其细长如丝、口感爽滑、易于消化等特点而闻名。在临西县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制作手工挂面的老手艺人 —— 李大爷。他从事手工挂面制作已经有五十多年,他的双手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能将普通的面粉变成一缕缕洁白细腻的挂面。
李大爷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手工挂面制作技艺。他还记得,小时候,每天清晨,父亲就会早早起床,开始准备制作挂面的材料。首先是和面,这是个力气活,也是个技术活。要将面粉、水和适量的盐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然后反复揉搓,直到面团光滑有韧性。李大爷在一旁看着父亲熟练地操作,心中充满了好奇,也跃跃欲试。从那时起,他便跟着父亲学习和面,一开始,他总是掌握不好水和面粉的比例,面团不是太干就是太湿,但他没有气馁,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练习,终于逐渐掌握了和面的技巧。
接下来是醒面,醒好的面团被分成小块,然后搓成细长的面条,这一步被称为 “搓条”。搓条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耐心,要让面条粗细均匀,表面光滑。李大爷在搓条时,双手快速而有节奏地转动,不一会儿,一根根细长的面条就出现在他的手中。搓好的面条被盘在面盆里,再次醒面,这个过程被称为 “饧面”。饧面后的面条会变得更加柔软,便于下一步的拉伸。
拉伸是手工挂面制作的关键环节,也是最考验技艺的一步。李大爷将醒好的面条轻轻拿起,挂在特制的面架上,然后双手握住面条的两端,慢慢向下拉伸。随着他的双手不断移动,面条越来越长,越来越细,最终变成了如发丝般的挂面。在拉伸过程中,力度的掌握至关重要,力度过大,面条会断裂;力度过小,面条则无法达到理想的细度。李大爷凭借着多年的经验,能够精准地控制力度,制作出的挂面粗细均匀,口感绝佳。
在过去,手工挂面不仅是临西县人民日常的美食,更是一种重要的礼品。逢年过节,人们总会带上一些手工挂面走亲访友,表达自己的心意。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机器制作的挂面大量涌入市场,手工挂面制作面临着巨大的冲击。手工制作挂面工序繁杂、耗时费力,利润相对较低,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手工挂面制作技艺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但李大爷并没有放弃,他深知手工挂面制作技艺是临西县的文化瑰宝,不能就这样失传。他决定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他与村里的一些年轻人沟通,鼓励他们学习手工挂面制作技艺。一开始,年轻人对这门传统技艺并不感兴趣,但李大爷没有灰心,他耐心地向年轻人讲述手工挂面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亲自示范制作过程,让年轻人感受到手工挂面的魅力。在李大爷的努力下,终于有一些年轻人被打动,开始跟随他学习手工挂面制作技艺。
为了拓宽手工挂面的销售渠道,李大爷还积极利用现代网络平台,将手工挂面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他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手工挂面,让更多的人能够品尝到临西县的这一传统美食。同时,他还与当地的一些旅游景点合作,将手工挂面作为特色旅游产品进行推广。
如今,在李大爷等传承人的努力下,临西县的手工挂面制作技艺又重新焕发出了生机。那一缕缕银丝般的挂面,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是临西县人民匠心传承的见证,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继续闪耀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