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公司“锁座”侵害乘客选择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乘客购买机票后,倾向于选择经济舱前排、紧急出口处座位以及部分过道或靠窗的座位,但实践中,这些“好座位”有时却被一些航空公司大量“锁座”无法免费选择,需要付费或用里程积分兑换。还有乘客在线上值机时发现无法选择的座位,却可以在线下柜台值机时免费选择。(12月15日《法治日报》)
乘客购买了机票,理应享有基本的座位选择权,而选择通常意义上的“好座位”,主要是为了满足乘坐舒适度、便利性、观赏性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乘客的飞行体验和情绪价值。因此,当“好座位”被航空公司大量“锁座”时,乘客选择余地变得非常小,自然会感到不满和困惑。而且,这些“好座位”并非完全选不到,只是代价有点高,需要额外付费或里程积分兑换,无形中增加了乘客的消费成本。
从航空公司的角度来看,采取大量“锁座”策略,不仅是为了配载安全,更多是出于商业利益考量。通过“锁座”并收取选座费,航空公司可以增加额外的收入来源,获得商业利益,有助于提升自身盈利能力。虽然航空公司收取选座费是国际惯例,符合自主经营、自主定价权原则,但是将高价值座位范围扩大,实施大面积“锁座”行为,甚至对全价机票的乘客也收取选座费,则就明显偏离国际惯例,涉嫌过度滥用定价权。
问题的关键在于,航空公司在实施“锁座”策略时,并未充分尊重乘客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如果乘客在购买机票之前,就能够清晰了解到哪些座位遭到“锁座”,需要额外付费,哪些座位则是免费可选的,那么乘客就可以提前做出选择,减少不必要的尴尬和麻烦。
而且,现实中不少乘客反映,在线上值机时无法选择的“好座位”,却可以在线下柜台值机时免费选择。这种规定与执行的不一致性,有故意针对线上值机的嫌疑,明显不公平,无疑加剧了乘客的不满情绪。还有乘客通过中间商付费,可以提前“代劳”选座,这又有内外利益勾兑的猫腻。可见,航空公司在“锁座”问题上,暴露出管理失序、规则失衡等漏洞,亦需要得到合理解释。
因此,航空公司在“锁座”和收取选座费时,需要做好公开透明、公平一致,并在商业策略和乘客权益之间找到平衡点。航空公司可向大众公开“锁座”标准,明确哪些属于高价值座位,需要额外付费,并通过优化座位销售策略,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满足不同乘客的需求。同时,应加强对乘客的告知,如在乘客购买机票和值机过程中,由系统弹窗提醒,确保乘客能够充分了解座位情况,做出合适选择。
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航空公司座位销售策略的监管,制定统一的“锁座”规范标准,防止航空公司滥用自主经营权和定价权,利用市场优势地位损害乘客权益,规范航空公司的销售机票和“锁座”行为,保障乘客的合法权益。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