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用急救设备应以便捷最大化为原则 

时间:2024-09-24 09:28 发布于:观察频道编辑:罗志华  来源:燕赵晚报

不久前有博主发视频反映,9月9日,海南海口汽车西站有乘客晕倒,周围人在救援中找到一台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但发现需要扫码才能使用,最终未能开箱成功,引发社会关注。近日记者在事发现场看到,该博主反映的需扫码使用的AED,已经更换成一台崭新的贴有封条的设备。当地120急救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海口市投放的1600多台AED中,需要扫码打开的还有约200台,目前正在陆续进行更新换代。(9月22日《工人日报》)

急救设备需要扫码甚至开锁使用,在一些地方是常见现象,已有多地被曝存在相似问题。更有甚者,今年8月,有游客在长春市一家公园水域旁发现,这里的救生圈是画上去的。倘若这一做法不能得到及时纠正,指不定还会出现其它更加离奇的事。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样做似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些急救设备的价格较高,如果被人当作玩具来损坏,甚至直接被盗走,损失可不小。公共财产值得珍惜,给取用这些设备设置一些障碍,或采取一些防盗措施,可以减少损耗,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公共利益。

然而,与生命相比,是选择救命,还是选择让急救设备保持完好,相信每个人都能够作出正确选择。尤其是,AED之所以被称为“救命神器”,是因为在急救“黄金四分钟”内,它能发挥出关键作用,假如取用“救命神器”浪费一两分钟时间,或将导致急救失败,避免出现这种奢侈的浪费,是对生命的起码尊重。

更要看到,与急救设备遭损坏或被盗相比,急救设备不敢用和不会用导致被闲置等问题,则更显突出。防范可能出现的小问题,却加剧一个大问题的严重程度,颠倒了问题的主次和解决问题的次序,显得极不明智。现在应该做的,不是保护急救设备的完好率,而是鼓励民众大胆使用急救设备,哪怕损耗大一些也在所不惜,不应该在民众普遍不敢使用急救设备的背景下,反而再次为便捷使用设置障碍。

此外,急救设备需要扫码甚至开锁使用,对施救者的心理影响也不容忽视。不敢使用急救设备主要因为不会使用,进而担心急救失败要担责,就算施救者明知有“好人法”等来保护自己,但急救失败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然而,扫码可让施救者留下痕迹甚至把柄,他们对急救失败的担心会加剧。

公共场所急救设备如何保管、怎么取用等,目前还缺乏统一的规定,为急救设备上锁,全然不顾取用方便,这类做法就会因缺乏约束而难以避免。有必要出台规定,明确公共场所取用急救设备应以便捷最大化为原则,包括扫码和上锁等做法要一概避免。

还应该根据这一原则,适度加大急救设备的资金投入力度。在急救设备的日常管理与维护方面,则要允许出现一定程度的损耗率。对于施救者,则应扩大急救免责的内涵,将急救设备遭非故意损坏列入免责范围,让民众更加敢于和更为便捷地取用急救设备。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