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农村大龄男青年婚配难 

时间:2024-09-24 09:22 发布于:观察频道编辑:王庆峰  来源:南方日报

近期,全国多地针对反映农村大龄男青年婚配难的建议和提案进行了答复。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民政局称,该县每个村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大龄男青年找不到配偶已成为普遍现象。一份发布在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网站上的提案答复称,“我县初婚年龄呈现大龄化且逐年升高,结婚人数逐年下降,其中高层次女性人才、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农村男青年单身比例较高”。

农村大龄男青年婚配难,症结何在?在许多男青年看来,“不是不想结,实在是结婚的费用太高了。”其实,农村大龄男青年婚配难不仅是个人家庭问题,更是宏观社会结构问题,涉及多层次的经济社会成因。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男女比例失衡。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乡村人口性别比为107.91,相对来说农村地区性别失衡更加明显,农村男性更容易陷入婚配难题。而在1980年至2010年间,我国出生人口男性就比女性多出约3600万,意味着1980年以后出生的男性将有10%—15%难以婚配。叠加人口出生率还在持续下降,男性人口“过剩”将长期存在且呈规模扩大态势。

同时,婚姻也是非常现实的。正如民间俗语“才女居闹市,牛郎守穷乡”所言,在真实的生活中,女性通常会嫁给综合条件较好的男性。当前,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还较为突出,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农村青年普遍存在着收入水平低、文化水平低、生产生活技能低的现状,导致出现明显的“农村男生娶不到,城市女生嫁不出”现象。在个别经济相对落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地区,这一问题尤其严重。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彩礼高”“负担重”是结果而不是原因。长远来看,解决婚配难问题,也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不断优化生育政策、引导性别平衡,要纠偏生育观念、倡导价值取向,通过养老保障政策等深化改革,逐步实现性别结构的相对合理;另一方面,发展才是硬道理,要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二元差距,缩小东西部差距,均衡城乡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增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竞争力。

政策兑现需要时间。但就眼前来看,农村大龄青年婚配难,已经积聚了多层面的衍生风险,比如,部分男青年出现“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从以前的“找不到但还是努力找”,变成了“干脆别找了”,陷入更加恶化的生存状态;“骗婚”“逃婚”等问题频发,对大龄未婚男青年及其家庭都带来严重伤害;群体规模化产生积聚效应,这一部分“男光棍”迈入老龄化后,会对社会保障体系产生很大压力……种种问题,必须未雨绸缪,及时干预。

总结各地的经验,有的大力发展国际婚介服务,在政策上为涉外婚姻的实现及婚后社会融入提供便捷通道;有的发展乡村产业,减少女性劳动力外流,增加局部区域农村男性青年婚配机会;有的积极建立和发展“红娘”大数据,摸排单身汉,官方“牵线搭桥”,为男女青年增加双向选择的机会;有的推进婚俗改革和移风易俗,破除婚嫁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倡导积极婚育观念。做法不一,但都是行之有效的尝试,值得点赞。

总之,应对农村大龄男青年婚配难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既要从长远着手,也要把握当下、做好当前,构建健全的大龄青年婚恋社会支持机制。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