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打造清朗营商网络环境
近期,国家网信办聚焦破坏营商网络环境突出问题,持续深入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侵权信息乱象”专项行动,依法依规查处一批散布虚假不实信息、谋取非法利益等涉企违法违规账号,并及时向社会通报第二批典型案例,引发舆论强烈关注。
社会苦“恶语伤企”久矣!一段时间来,部分自媒体账号视企业与企业家为“流量密码”,通过蓄意“造热点”、花式“蹭热点”、恶意“带节奏”等方式,给他们“翻旧账”“扣帽子”“打棍子”,不仅严重侵害企业、企业家合法权益,亦波及一方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显示,仅今年5月份,北京属地重点网站就受理涉企网络侵权举报信息5.6万条,其中有效举报信息2.4万条,足见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侵权信息乱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反面教材”镜鉴在前,营造安商惠企“暖环境”时不我待。国家网信办以通报典型案例为重要治理手段,通过打击涉企违法违规账号“震慑一批、教育一片”,可助力实现清朗网络、护航企业的治理效果。从第二批典型案例看,打击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布“标题党”文章、恶意抹黑企业的账号;二是发布不实信息、干扰企业正常经营的账号;三是以发布负面信息为名、要挟企业开展商业合作的账号。针对以上涉企侵权信息乱象,采取依法依约关闭涉及的账号及其关联账号、将账号主体纳入平台黑名单管理是“关键一招”。
网络环境也是营商环境。好的营商网络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可或缺,也要持续净化优化。要看到,网络平台的账号数以亿计,如何于根源处堵住网络“黑嘴”,着实考验社会各方的治理智慧与勇气。不容忽视的一点是,部分机构和账号之所以敢“顶风作案”“疯狂试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违法成本低、非法收益高,两相权衡后选择“铤而走险”。而对扰乱营商网络环境行为的宽容,就是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自己人”的伤害。唯有执法监管真正“长牙带刺”、有棱有角,才能让违法者“痛到不敢再犯”。
从目前的情况看,涉企侵权信息乱象禁而不止,网络平台恐怕难辞其咎。在此次公布的典型案例中,平台将涉事账号主体纳入黑名单管理是措施之一,然而,其还可以做更多。比如,积极完善涉企侵权信息的举报途径,进一步提高处置效率。再比如,严格落实关于自媒体的管理规定,进一步加强涉企侵权信息治理,努力消除存量、遏制增量。须谨记,网络平台才是信息内容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我国市场这么大,容得下数以亿计的民营企业公平竞争,但容不得网上“键盘侠”歪曲和抹黑任何一家企业。打造清朗营商网络环境,就是要让企业轻装上阵、健康发展,让民营经济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迸发。
静 子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