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评价不能滑向“一考了之”
近期,多所高校要求毕业生结合成长经历撰写德育论文,并进行答辩。相关话题一经媒体报道,受到广泛关注。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要成为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必须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一点毋庸置疑。从出发点来看,一些高校探索出的德育评价模式——通过德育论文总结梳理个人的学习历程、实践感想以及对人生的感悟,通过德育答辩展示个人在校德育状况并接受建议,对于促进学生反思和成长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早在15年前,北京理工大学就开创了德育答辩制度,要求每一名学生在完成学业答辩的同时也要完成德育答辩。
与智育、体育不同的是,德育有很强的多元性、隐性化等特征,重在通过因材施教、潜移默化等方式提升实效性和感染力。精准的德育评价是提升高校德育教育的有效举措,然而必须警惕的是,如果理念、方法等过度强调“考核”属性,不仅可能偏离初衷,导致“考核泛化”,而且还将带来“功利化”“割裂性”“量化困境”等深层问题,使得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德智体美劳,以德为先。从理想情况来看,德育评价主体方面,需要学校全员投入,党、团、学工等各部门以及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参与;评价过程方面,要想准确全面反映学生的品德修为情况,必须更看重日常行为规范;评价标准方面,必须科学细化评价体系,以实现个性化、精准化评价。然而透过观察不难发现,这些条件尚未在各地得到同时满足。更为普遍的情况是,一些高校德育评价标准模糊、主体单一、过程机械,不可与学业答辩同日而语。
比起讨论考核什么、谁来考核、怎样考核,更值得关注的点还有应不应该考核。衡量德育效果,不能简单等同于通过“答一场辩”“写一篇论文”鉴定学生品行。无论是撰写德育论文,还是实施德育答辩,强调的是“言”的层面。而德育注重的是“知行合一”“入心入脑入行”,也必须落实到教书育人全过程之中,不能以一时一地的分数论英雄,况且已经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科目考试在前。一旦德育评价滑向考核化、应试化,就难以避免会产生浅表化、形式化等问题。
必须看到,10多年来北理工等高校的德育评价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在坚持学生为本理念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和完善。如北理工要求全校所有处级以上干部均有自己的联系班级,要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另外,它还新增了德育开题会,即学生要对大学4年如何在政治、思想与道德方面塑造良好的自我进行设计,以书面形式对大学生活和个人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实施、修正和总结等,不乏可取之处。从这个角度来看,各高校对于德育评价模式的借鉴,不能照搬照抄、生搬硬套,必须按照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科学合理、扎扎实实做好德育工作。
“德者,才之帅也。”德育是赋能学生成长成才,提升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重要方式,而不是考试、任务或选拔条件。高校、教师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助力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了考核而考核,以及由此出现的应试思维、形式主义要不得。
陆夷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