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为什么沦为贬义词 

时间:2024-06-14 09:44 发布于:观察频道编辑:  来源:北京日报

“很反感这两个字……”在近日一档访谈节目中,董宇辉表示他不喜欢被人称作“网红”,在英语中该词被翻译成“Celebrity”,并不是一个褒义词,通常都是做一些非常蠢的事情,然后去吸引眼球的。

网红是非多,这个词在越来越频繁使用的同时也备受争议。当然,作为个人,如何评价自己的身份、职业,这是人家的自由,无可厚非。而正因处于风口,其言论被放大乃至引发舆情,也在意料之中。抛开口水纷扰和商业纠葛,不难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尽管各方意见不一,但对网红一词都贬大于褒。在当下大众语境中,网红往往与昙花一现、哗众取宠,甚至群魔乱舞等联系在一起。推原论始,网红乃“网络红人”之简称,是伴随“人人都有麦克风”而来的新词,却何以这么快“臭大街”了?

客观来说,网红天然与流量联系在一起。从博客时代到微博时代再到直播时代,注意力始终是网络传播的稀缺资源,大号小号想获得关注、保持热度,正变得越来越难。尤其随着“全民直播”风起云涌,各色主播粉墨登场,各有各的“绝活”,行业“内卷”白热化。其中有些是在传播积极内容,比如非遗传承、知识科普等等,而另一些则越来越剑走偏锋。有的低俗媚丑,拿色情擦边、炫富拜金、恶俗恶搞等当流量密码,一个号被封了,就换个马甲继续博出位;有的摆拍造假,一个个引发全网关注的事件屡屡“反转”,虚耗了网友的关注与情绪;有的铤而走险,胡吃海喝搞PK、直播“飙车”玩心跳、挑战“极限”爱冒险,仿佛只要能够带来流量,连安全都可让渡……急功近利、喧哗浮躁,在丑、假、险中来回横跳,自然难以让公众有好感。

流量本无原罪,但随着流量经济大行其道,利用人性弱点推送碎片化、娱乐化乃至低级趣味的东西,一味往用户的痛点、痒点、爽点上戳,很大程度成为平台算法的底层逻辑。而这也刺激着无数主播疯狂“卷活”、不择手段。传播学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提醒,要警惕公共话语的娱乐性和技术垄断带来的困惑。“流量至上”逻辑下,主播们使出浑身解数,甚至踏破底线红线,只为博得点赞打赏,又是否正在营造一种更低趣味的“娱乐至死”?

还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网红面临诸多争议,但“当网红”却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梦想。此前某头部平台发布过一项问卷调查数据:近万名受访应届毕业生中,61.6%的人就业时会考虑网红直播等新兴职业。显然,无论是指向一个群体,还是一个职业,网红都有其复杂性,热潮之下,应有更多对网红生态的冷静反思。

晁星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