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背后的传奇故事:传统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时间:2024-01-16 08:52 发布于:传统频道编辑:A001  来源: 文学依然神圣

文/王海龙

腊八粥和八宝粥是一样的。

最早在古代的时候只有腊八粥,没有八宝粥一说,但是从近代开始,腊八粥和八宝粥基本上就是一样的,因为它里面所用到的原料都是差不多的,都是以米、谷类为主。只不过随着物质生活和烹饪技术的提高,现在的腊八粥和八宝粥的食材没有特别的限制,想放什么进去就放什么进去,所以现在的八宝粥,其实跟腊八粥是差不多的。

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虽然没有达到滴水成冰的程度,但自从过了“大寒”节气,清晨走在街上,冰冷的寒风竟有些刮脸,方才领略真正冬天的韵味。可惜从小到大,我喝过玉米碴粥、高粱米粥,还有大米粥和小米粥,就是没吃过腊八粥,在别人看来,似乎枉度了传统腊八节。

也就是说,腊八粥,对我来讲,既没亲眼见过,更没尝过。只是听人们常说,在文章里常读而已。压根儿自己就不曾吃过,便不知道其味究竟如何,也就少了留恋,多出个期盼。因为“腊八粥”这个名字,自古以来,就家喻户晓。对此,且还流传着一个历史典故。

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儿时家里特别穷,经常食不果腹。某年冬天,多日空着肚子的朱元璋,偶然在老鼠洞里,发现了耗子偷运来的五谷杂粮。便挖出来,淘洗干净,让母亲给做了一锅粥,因为饥饿至极,吃起来便觉得香甜可口。

再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珍馐佳肴吃尽,忽然想起小时候自己用老鼠洞里的杂粮熬制的米粥,就吩咐御厨用各种米、豆混在一起熬制了一锅甜粥。那天恰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得名腊八粥。后来流传到民间,便逐渐演变成一种风俗。

由此看来,腊八节吃腊八粥,就有种忆苦思甜的味道。腊八粥,其实就是在腊八节用各种米、豆及干果等多种食材混合在一起而熬制而成的“大杂烩”,也叫做七宝五味粥。发展到现在,人们早已赋予了腊八粥以崭新的意义,视其为——快乐粥,保你无忧又无恼;平安粥,一生无伤又无病;富贵粥,财源滚滚四方进;幸福粥,生活美味尝不够。

过了腊八就是年,穿新衣、戴新帽,提着灯笼放鞭炮,小孩子们天天盼。祈祷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望都能够顺利实现!

百度百科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喝腊八粥”是腊八节的习俗,腊八粥的传统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和各种豆类。

腊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的习俗,是从宋代开始的。徐珂《清稗类钞》即云:“腊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日,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人家亦仿行之。”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腊八风俗也受到佛教的影响,相传佛陀释迦牟尼在成佛以前曾经苦修六年,每天只吃极少的食物,变得十分虚弱,尼连河边的两个牧羊女看到以后就拿着牛乳做成的乳糜给佛陀食用,让他恢复了精力。

由此佛陀认识到苦修并不能成佛。他走到尼连河中沐浴洗衣,并来到菩提伽耶这个地方的一棵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之后,正好在腊月八日这一天开悟成佛。因此腊月八日成为佛教的一个重要节日,信众用浴佛和食用腊八粥这些做法来表达对佛陀的纪念。

清《房县志》卷十一《风俗》称,“腊八日,以米和麦豆及诸蔬果作粥,谓之腊八粥。果木有不实者,以斧斫树著粥于穴,问曰:‘结不结,枝压折。’谓之‘喂树’。”

关于腊八粥的历史典故

有以下三种说法:

秦始皇修筑长城导致大量民工死亡,家人会熬杂粮粥以纪念逝去的亲人。

明太祖朱元璋幼时家贫,曾给财主放牛,因牛摔断腿被关进屋子不给饭吃,发现屋里有鼠洞囤积了米豆之类,于是煮粥吃。后来做了皇帝,让御厨做了一锅杂粮粥,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叫“腊八粥”。

佛祖释迦牟尼在苦行六年后于腊月初八之夜悟道成佛,这一天成为佛祖悟道纪念日。有一对老夫妻临终前嘱咐小夫妻“谁家的烟筒早冒烟,谁家的高粱早红尖,谁家的地耪的勤,谁家的粮满囤流”,教导持家要勤不要懒。老人死后,小夫妻把各处的囤底打扫一遍,放到一起熬了一锅粥,吃了最后一顿饱饭。

腊八粥虽然有不同的历史典故,但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人们对于生活、节庆和家庭的一种庆祝方式。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