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冰雪旅游爆火给文旅界带来哪些启示
“南方小土豆”“三亚冬天败给哈尔滨”“小砂糖橘勇闯哈尔滨”……元旦假期以来,哈尔滨为迎接游客频频出招,连续多天独霸热搜榜。
“热”的不只是流量,还体现在旅游数据中,元旦假期,哈尔滨3天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达到历史峰值,给全国文旅界都“上了一课”。
山水VS冰雪
旅游过程中除了打卡拍照,如何提升游客消费
要让旅游“火”起来,靠什么?
这不仅是旅游史上的“终极一问”,也是近来全网讨论“泼天的富贵”为何轮到哈尔滨的延伸。
东北大叔发出“夹子音”、冻梨切片摆盘、豆腐脑也可加糖……网友们对哈尔滨的评论,充满幽默和诙谐。
在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看来,旅游的本身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能打动人?一定是幸福的、温暖的、高品质的。优秀的内容本身就是流量,就是渠道。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内在逻辑是,要为游客提供可触可感的项目。
哈尔滨人深谙此道,其“拳头产品”——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相关负责人郑蓥卓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该项目从去年三四月份就开始谋划,目标直指“世界一流的冰雪主题乐园”。因此,他们打造了超级大滑梯、摩天轮俯瞰、冰酒店、冰火锅、冰雪演艺大秀等新玩法。
“本次哈尔滨火起来,正是这些具有独特性的可触可感的新玩法,在网上率先‘破圈’。”她说。
传媒VS旅游
“腾空一座城”,不如让人人都参与
众所周知,旅游经济属于眼球经济,需不断制造热点,又被称为“点子”产业、“创新”产业。
尤其是在“旅游者定义旅游业,而不是旅游业定义旅游者”的当下,旅行经验丰富的游客对目的地选择已从“高大上”转为“小确幸”,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上的一张照片、一段文字、一条视频都可能成为游客“说走就走”的理由。
纵观贵州“村超”、淄博烧烤等案例,也可以“实锤”——现代传媒业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构旅游业,且是自塑和他塑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轮哈尔滨的火爆,同样如此。“小土豆”南泥北运,“小土豆”被当小孩“踹下”大滑梯,东北虎变“舔虎”……一个接一个的“爆梗”,既展示了东北人幽默诙谐的“梗王”自信,又不断霸占了热搜榜,推动哈尔滨文旅“出圈”。
尤值一提的是,面对各大中小学即将放假,旅游市场即将迎来学生潮,哈尔滨在制造了“马铃薯公主”之后,又制造出“广西小砂糖橘”“云南小野生菌”勇闯哈尔滨等热门话题,可谓一波接一波、全民参与、全网互动、全员创新,牢牢锁住流量密码。
不得不佩服,哈尔滨人把‘传媒+旅游’玩出了新高度。
流量VS流量
接下“泼天富贵”,莫忙着“割韭菜”
如果说,打造品牌产品、讲好生动故事,是哈尔滨大火的秘诀,拿出‘掏家底儿’的态度迎接游客则是其最有效的绝招。
在不少旅游界人士眼中,消费是理解旅游经济的“一把钥匙”,来了多少人、花了多少钱是衡量指标,因此想方设法提高客流量,想方设法让游客多消费。
本轮哈尔滨大火,似乎又给人们“上了一课”。溯及其走红过程,冰雪大世界退票事件最早“出圈”。
去年12月18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园第一天,有游客因排队时间过长,无法玩到想玩的免费项目,加上天寒地冻,于是不少游客挤在一起大喊“退票”,此视频被网友上传社交媒体,迅速冲上热搜。
景区迅速作出回应,发布公开信,并退票。其真诚的态度不仅没引起游客反感,反而成功收获一波流量,冲上热搜。
“说心里话,站在景区角度,我们有流量‘恐惧症’,既怕少又怕多。”张奇表示,少了,景区没活力;多了,怕安全问题。
事实上,这种心态不仅反映在景区经营者身上,也反映在部分城市管理者身上。随着大量游客涌入,交通、安全、住宿、餐饮等都会接受考验。
推动旅游发展,要跳出旅游看旅游。从经济角度来看,世界旅游组织曾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每增加1个就业岗位,可间接带动7个人就业,具有“一业兴促百业旺”之效;从社会角度,旅游业让“近者悦、 远者来”,可增强本地人的自豪感,可谓“双效合一”。
哈尔滨的实践再次证明,努力接下‘泼天的富贵’,正确看待‘流量变现’,莫急着‘割韭菜’,让更多的风景叠加场景、更多的场景融入风景,是旅游城市的发展之道。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