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黑竞赛”无所遁形 

时间:2024-01-03 15:15 发布于:评论频道编辑:默 达  来源:南方日报

“我家孩子正在参加某某竞赛,请朋友们多多投票支持。”类似的请求常见于朋友圈,然而背后却可能存在猫腻。近日,江苏某诈骗团伙就通过虚构“少儿艺术之星大赛”的噱头,骗取家长付费刷票。该案涉及25个省市上万名学生,短短8个月内开展2500多场“比赛”,骗取1400多万元,引发广泛关注。

一场彻头彻尾的“黑竞赛”,却能蒙骗众多家长,背后是功利心理和焦虑情绪在作祟。综观此团伙的诈骗手法,采用免费参赛的噱头引人入套,伪造网络评比的形式吸引家长花钱投票,其实都是瞄准了人们的功利心理和焦虑情绪。而在评比过程中,这种焦虑又会渐渐转化为攀比行为——毕竟在“拉票声援”上投入了过多的沉没成本,怎会甘心半途而废?最终形成了几批家长疯狂烧钱,诈骗团伙坐收渔利的怪异现象。

对“黑竞赛”的诟病早已有之,解决此类问题除了需要理性引导家长、严惩诈骗团伙外,更要看到隐藏在背后的行业乱象,斩断利益链条。近年来,民间办赛、培训机构海选等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冗杂的市场良莠不齐,真正具有办赛资质和经验的机构寥寥可数。部分学校教师、中介机构夸大竞赛的作用,昧着良心推荐学生参赛,或是兜售获奖名额和付费培训,变相在为愈发疯狂的“黑竞赛”输血供能。

明确开展组织竞赛的门槛、标准,可将狡诈多变的“黑竞赛”打回原形。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确定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等44项竞赛活动为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其余打着“国家级”“全国性”名头的均属于违规举办的“黑竞赛”。发布具有时效性、流动性的清单,对各类竞赛活动进行分类考核,可及时提醒学生和家长“避雷”,亦是震慑诈骗分子的有效手段。监管部门也要拓宽举报渠道,严肃查处违规竞赛,让“李鬼”们无所遁形。

越是夸大竞赛的作用,越会为“黑竞赛”留下可乘之机。更要看到,竞赛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借此售卖焦虑、鼓励攀比,甚至将其与升学挂钩,同样也会“好经念歪”。近年来,教育部全面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竞赛项目,包括广东在内的多地强调“竞赛结果不得与招生入学、评奖评先挂钩”,方向和信号已然明确。敦促各类科学、人文、艺术素养竞赛回归育人本质,净化行业生态,才能最大限度避免“黑竞赛”借由人们的焦虑潜滋暗长。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默 达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