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薪制”再引争议,“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警钟须长鸣 

时间:2023-12-26 10:31 发布于:评论频道编辑:赖世伟  来源:红网

近日,#终于知道工资为什么要保密了#话题登顶微博热搜,一时间,“密薪制”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据《工人日报》此前报道,有媒体就“你会打听同事工资吗”发起网上投票,结果显示表示会打听的人占多数。这一数据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大家对薪酬透明度的渴望,也折射出职场中普遍存在的薪酬焦虑和不公平感。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种从国外引入并在国内逐渐普及的管理方式,“密薪制”确实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对于那些身处企业核心技术岗位或难以量化考核的岗位员工来说,薪资保密制度有助于企业建立工资“隔离墙”,使得员工互相不知晓工资状况。这便于企业针对部分岗位实施较低的薪资,以降低总体支出。在这个意义上,“密薪制”似乎成了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然而,正如古人所言“不患寡而患不均”。在马克思的《雇佣劳动与资本》中,他通过“一座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这一比喻,深刻揭示了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对于平等的渴望。当“密薪制”被滥用,成为企业掩盖不公平分配的工具时,其负面效应便逐渐显现。

首先,“密薪制”可能加剧企业内部的不公平现象。当工资发放不再透明,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被隐匿,高薪员工和低薪员工之间的鸿沟便愈发难以逾越。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往往难以判断自己的劳动价值是否得到合理回报,进而可能影响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忠诚度。

其次,“密薪制”可能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虽然我国法律法规中既没有规定薪酬保密,也不禁止企业采用“密薪制”。但部分企业在实行“密薪制”时,要求员工签订相关协议或在口头上被告知不得讨论工资收入。一旦有员工违反这一规定,就可能面临降级甚至被开除的风险。这种惩罚是否会成为对劳动者言论自由的一种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密薪制”变成了对劳动者言论的隐性控制机制,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维护自身权益的手段。

再者,“密薪制”可能破坏社会的公平观念。在社会主义社会,公平分配被视为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然而,“密薪制”却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这一原则。当工资制度变得神秘莫测,劳动者难以窥见其全貌时,社会的公平感便会受到侵蚀。长此以往,不仅打击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还可能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面对“密薪制”带来的种种问题,我们不禁要问:在追求经济效率的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公平?在“密薪制”的热潮中,我们是否应该保持一份冷静和理智,重新审视这一制度背后的利弊得失?

作为企业和管理者,应该意识到,“密薪制”并非万能的灵丹妙药。它或许能在短期内带来经济效益,但长远来看,却可能损害企业内部和谐以及员工积极性。因此,企业在制定薪酬制度时,应更多地考虑到公平和透明原则,确保每一位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得到合理回报。

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企业薪酬制度的监管力度,防止“密薪制”被滥用为企业遮掩不公平分配的工具。对于违反劳动法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坚决依法予以惩处,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在当今信息化、透明化的时代,“密薪制”作为一种相对古老的管理方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审视。无论未来这一制度如何演变更迭,我们都应记住:在劳动者的权益面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警钟必须长鸣。这不仅是对劳动者的尊重和保护,更是对社会公正的呼唤。

来源:红网

作者:赖世伟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