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粤港澳大湾区高教集群发展 

时间:2023-12-26 10:22 发布于:评论频道编辑:曾志铭  来源:深圳特区报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扎实推进的重要引擎之一。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高等教育集群发展被普遍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核心要素和关键战略。如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强劲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腾飞,为“再造一个新广东”作出新贡献,是个重大命题。

“再造一个新广东”的湾区之重和高教之重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一个单独部分,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对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进行整体谋划,并将“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纳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三位一体”的重要结合点,是助力国家综合实力提升最有效、最急需的切入点和“本职担当”。以“供求”关系言之,高等教育就是为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之需”贡献“最优所能”。尤其是,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明确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迫切要求。高等教育的使命担当,于此更加凸显,共识思辨在于: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内容是高新科学技术、高素质劳动力和高品质生产资料。其中,高新科学技术主要靠自主研发创新,高素质劳动力需要通过发展高水平的教育来培养,高品质生产资料只有依靠高素质的劳动力运用高新技术才能生产出来,这也需要发展教育和自主创新才能做到。所以,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只能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和发展现代教育,而且首先是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因为自主创新必然依赖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人才又依靠教育来培养。

今年6月召开的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再造一个新广东”的战略目标,位居前三的“新突破”,是“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始终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在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新突破。”这些“新突破”,显然是被赋予了作为“再造一个新广东”“动力源”的领先地位。实现这些“新突破”,就是为了“加快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关键预期,而实现“新突破”最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在于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动力源的核心引擎”,“科创湾区”的“高精之需”,尤赖高等教育的“高质之能”。

加快优化集群发展 铸造湾区高教利器

总的来说,广东省的高等教育集群建设正以整体性、多样性和管理一体化的特征积极推进。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对接引领产业体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21年,广东省新增了3个博、硕学位授予单位,本科专业点新增了120个,并新增了201个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以及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58门;建设了涵盖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近50个领域的产业学院173个,通过遴选认定了共26个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入选教育部、工信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7个。加强对急需学科的建设,提高高校学科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以此强化基础与应用基础方面的研究,加快高校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速度,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同时积极与当地产业界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经济发展。探索群地结对联动,加强不同城市之间的合作,以实现更广泛的资源共享和互惠发展,推动人才顺畅流动,促进跨城市的协同发展。通过结对联动,高校互相借鉴成功经验,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推动共建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提供更多多样化的教育课程,推动创新和创业,培养更具竞争力的人才。粤港澳大湾区建立了中外与港澳合作办学机构、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机构1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本科层次以上的更是达到了38个。国际教育示范区的建设吸引了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将全球领先的教育资源引入大湾区,大大提升了教育水平。

虽然广东高等教育在加快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合作研究与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等方面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掣肘和挑战。比如,在高校R&D经费投入强度方面,广东省提高了研发经费的投入与支出,但人均投入仍然低于一些国际知名的湾区,如旧金山湾区,在人均科研经费方面,粤港澳地区比旧金山湾区少24万元人民币,这意味着在科研方面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更多的创新研究和技术发展要素保障;体制机制上,还存在一些障碍,都有待一一解围、突破。高质量发展纲举目张,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方方面面推动创新的优质生态的加持。聚焦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之需,重点着眼高等教育层类结构和布局结构的持续优化,做强高等教育高质量集群发展这个“利器”,责任重大,需政府、高校和企业多方面凝心聚力,只争朝夕加速推进。

(作者系澳门科技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曾志铭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