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该请“大胃王”离开直播间
记者近日观看30多场深夜吃播,并采访相关业内人士了解到,深夜时段,被明令禁止的“大胃王”吃播又回来了。这些主播一般在晚上11点以后上线,在“吃吃吃”的同时推销产品或植入广告。(12月20日《法治日报》)
生活中,我们用“大胃王”来形容那些比较能吃、饭量大的人。这本无伤大雅,属于一种客观指代。但在直播间里,“大胃王”就没那么纯粹了,成了一些人追逐流量的工具、吸睛走红的密码。“大胃王”吃播走红后,其负面效应、社会危害凸显,而后在舆论的口诛笔伐和相关部门的积极治理下,一度淡出江湖、销声匿迹。但记者发现,最近,被明令禁止的“大胃王”吃播又卷土重来了。
有需求才有市场。“大胃王”吃播贼心不死,想方设法死灰复燃,必定有利可图。利从何来?流量变现。这不禁让人疑惑,此类吃播真那么好看?将整个蒸西葫芦一口吞下,连吞3个;先一口吞下一块肥腻的蒸肉,后两口吞下整根大血肠,嘴巴里被塞得满满当当……夸张的吃法、出格的行为,看不出哪里“好看”,倒容易给人不良观感,让人觉得“吃相难看”。估计那些搞吃播的“大胃王”们自身也心虚,要不然怎么就盯上了“深夜时段”,甚至把“马甲”换了又换。
一粒谷,千滴汗,反食品浪费已成社会共识。“大胃王”吃播之所以可恨,浪费粮食是一大罪过。主播在镜头前狼吞虎咽,转过头就吐到了垃圾桶里——先吃后吐、边吃边吐,是大胃王视频圈里心照不宣的套路。退一步讲,即便没有假吃催吐,为了流量和带货,吃下远超身体需要的食物,也算是一种浪费,且有害个人健康。此外,不良示范也是一大罪过。屏幕前主播胡吃海塞,不仅容易误导屏幕后的观众,还可能借助网络把这股歪风刮得更远。比如,一些线下门店从中受到“启发”,现在也开始设置“大胃王”挑战赛,并进行网络传播。但没有人真的需要一顿吃50个大包子,也没有人真的需要15分钟嗦完一脸盆粉。无论怎么看,“大胃王”吃播这股歪风都必须刹住。
“大胃王”吃播何以屡禁不绝?又如何刹住这股歪风?“重头戏”在于平台。流量被视为平台的“命根子”。某种程度上,无论是“臭”还是“香”,“大胃王”吃播带来的流量都是平台的“印钞机”。正因利字当头,对于低俗吃播,部分平台的监管要么滞后、要么粗疏,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至于一些劣迹斑斑的“大胃王”吃播得以不断“重生”。所以,在有关部门持续用力、积极作为的同时,要把“大胃王式吃播”真正请出直播间,关键还在平台。必须压实平台责任,强化平台监管,对哗众取宠、走歪变味的吃播及时“封杀”、穷追不舍。没了活跃的舞台、牟利的空间,久而久之,“大胃王式吃播”自然会销声匿迹。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吴夕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