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休息羞耻症,给思想松绑才能更好地出发
近日,一种新型的社会心理现象——休息羞耻症被广泛讨论。热搜词条之下,不少网友对此表示共鸣。受休息羞耻所困,有些人哪怕在假期也无法好好放松,时常产生愧疚、焦虑的心理,更有甚者会带病上学上班。
休息羞耻症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首先,“内卷”的竞争环境使得人们普遍认为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在这样的背景下,休息和放松似乎变得奢侈和浪费时间。其次,中国文化观念中的“崇尚吃苦”也助长了休息羞耻症的蔓延。人们往往认为只有通过艰苦努力才能取得成功,而休息则被视为逃避现实的行为。
休息羞耻,同样源自对未来的焦虑和无措。
有网友称,自己在休息期间总会有突如其来的紧张情绪。“我这样无所事事是在浪费时间,别人会把我甩在身后。”似乎所有的人都在向前跑,短暂的歇脚就会导致落后。奔忙的日常能够让人拥有安全感,让人确信自己身处向上的轨道。
在同辈压力和现实困境面前,明明累了,却不敢休息。困囿于休息羞耻的人们,用耻感自我鞭策,继而加速步伐、苛求无缺、持续奔忙。哪怕是非工作时间,也要让休息变得名正言顺,给当下赋予价值和意义。
然而,所谓价值和意义由谁界定?又由谁赋予?
人并非持续运转的工具,人们需要工作上的井然有序,也同样需要生活中的无序放松。在休息羞耻的另一面,休息是一段等了又等的悠长假期,它意味着假期过后身心的焕然一新,甚至是生活现状的全然颠覆。
拒绝休息羞耻不等于摆烂,追求无所事事也不是无力行动、拒绝行动。我们所要学习的是如何理解休息,学会休息。休息不止是睡觉,它还包括旅游、发呆等一系列放松行为。在这个闲暇中,让自己进入一种悠长的状态,在其中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灵魂。
休息没有固定的叙事模式,不是所有的休息都意味着阅尽千帆后的大彻大悟,亦或潜心沉淀后的华丽蜕变。或许我们可以将休息视作韩炳哲眼中的“安息日”,在这一概念中,它没有任何别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更远的目标,也不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感到疲惫时去休息,短暂调整后再出发,何尝不是一种积极生活的态度。
来源:红网
作者:李婧宇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