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离职退600多个群,我们如何应对“群起而攻之”? 

时间:2023-12-14 11:14 发布于:评论频道编辑:胡甸涵  来源:红网

近日,四川的唐女士发布视频称,自己离职后花3.5小时退出600多个工作群,视频发出后迅速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如今,唐女士结束北漂生活,回到家乡四川南充当一个新农人,温馨又闲适的新生活让不少网友感到治愈。(12月12日 光明网)

唐女士的众多工作群和她线上时刻需要与客户相联的工作状态,是当代许多打工人的梦魇。工作群原本是为方便畅通消息、交流工作而建的,但现在越来越成为打工人下班之后还需应付的头疼存在了。随着工作群近年来呈现细分化的趋势,单位有单位大群,部门有部门小群,客户有客户群,还有无数个临时群,简直是令人应接不暇。

加了这些工作群,像一天到晚戴上“紧箍咒”,为避免错过消息,只得隔三岔五甚至时时刻刻盯着手机。即使下班,只要一个漏看忘回,说不定就是几个电话打来,随时随地可以实现重返上班状态。《解放日报》曾对1000名职场员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56.6%的被访者表示领导习惯在群聊中下达工作指令,而不是通过正式流程;35.8%的被访者称非工作时间的工作指令几乎每天都会出现。

这样的强行“数字连接”,不分上班下班,是职场人的新型“紧箍咒”。本身“996”工作制就已经给打工人的工作热情来了一记重拳,这些令人眼花缭乱、心烦意乱的工作群更是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下班后原本应该用来陪伴家人朋友、放松自我的宝贵时间,却又被工作群拉回了办公室。完整的一段个人时间被不断轰炸的消息回复切得零碎,若是想要陶冶情操看看书或电影,恐怕是都没有心情了。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增加,实则是“隐形加班”,如果薪资和福利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员工的消极情绪就会与日俱增。

除了上班族的工作群,父母要加的家长群也快变成了“作业群”“收到群”“攀比群”。这些“群起而攻之”,令很多人苦不堪言。作为整个社会的基本技术支撑,智能科技公开或隐蔽地控制了我们的生活,人正在沦为高速运转的智能社会系统的“附庸”和“奴隶”,这是人的“新异化”。马克思在《1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工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他个人的生命,就是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这就是自我异化。”我们被不分昼夜地“绑架”在电子设备上,退不完的群就是一个缩影。

工作群的出现,无疑让工作的沟通更加即时、便利,但任何技术都有两面性。当时时刻刻都在响起的手机提示音成为了负累,明晰工作和个人的边界,合理管理工作群,亟待达成共识。

来源:红网

作者:胡甸涵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