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扫门前雪”是一种社会责任
12月11日,京城银装素裹。市民既有见到今冬第一场大雪的兴奋,也有对出行受阻的担忧。不过,出门就发现人行道和主干道路面上的雪已基本清除干净,通勤基本不受影响。
据本报报道,一大早,雪花还在飘飞,胡同里、小区内、街面上,到处都是扫雪的忙碌身影。他们有的是街道社区的干部,有的是沿街店面的员工,更多的是社区居民,不少还是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各扫门前雪的忙碌身影,成了雪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欣赏冬雪美景,也要保障雪后顺畅出行。除了保障通勤效率,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减少冰雪带来的安全隐患。早在今年10月,北京市就开展过扫雪铲冰应急演练,适用范围从城区扩大到居民小区和农村街坊路。12月8日,市城管委又组织召开部署会,要求各区、各单位提前做好物资准备,做好除雪机械设备的检查维修。根据天气预报,除雪工作在雪花未飘之前就已紧锣密鼓地进行,全市共备勤6.3万人,准备扫雪铲冰车辆6627辆、机械除雪设备5856台套、人工除雪设备12.5万把、储备融雪剂物资7.6万吨。因为未雪绸缪,从12月10日晚开始,高速公路养护、北京环卫、北京公交等部门连夜除雪,折射了政府对雪情的精准预判和有力应对。
同样难能可贵的是,社区工作人员、居民,不用动员、不等敲门,大清早自发出门扫雪。海淀、石景山、延庆等区向居民发出扫雪铲冰倡议,鼓励大家共同清洁路面;社区物业人员、志愿者、老街坊、保安、保洁员等自发做好随时清雪的准备。海淀一位居民表示,“看到窗外雪下大了,我就准备好了。一大早赶到社区,没想到大家都想到一块了。就是趁着居民出门前把路清扫干净。”小区居民齐上阵,靠的是不约而同,为的是给邻居提供出行便利。无声的约定、无言的关怀,展现了居民乐于担当、乐于付出的热心肠。
北京市民向来有参与城市治理的热情与觉悟。居民各扫门前雪,扫的是文明的雪,也是责任的雪。这一自发的文明传统,也已演化为硬性的文明新规。2022年5月,北京新“门前三包”规定,责任主体要包市容环境、包秩序环境、包设施环境;《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扫雪铲冰管理的规定》、《北京市扫雪铲冰应急预案》等也都明确,遇降雪天气,单位和个人应当承担责任地段的扫雪铲冰工作。2022年冬季,多家单位因违反上述规定被罚。此次降雪,石景山区的执法人员早早地就对沿街商户、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开展了扫雪铲冰执法检查。自律与他律并行,自觉与督促并用,商家、企业清扫了自家脸面,也美化了城市容颜。
每个人多尽一份力,路上就少一些积雪和坚冰,整个城市就会更加通畅,就能温暖大雪纷飞的寒冬。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李霞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