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昂扬那股永不服输的韧劲
时值钱学森诞辰112周年纪念日,钱老的杰出贡献和个人事迹再度在舆论场激起广泛共鸣。
斯人已远,风范长存。中国航天和国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凝聚了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呕心沥血的奉献。他们不仅为我们国家铸就了国之重器,也展现了中国人民铁骨铮铮的宝贵品格。其中最为闪光,也最令世人铭记在心的,便是那份浓浓的家国情怀。
把时针拨回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5亿人口中,80%是文盲。而彼时的美国,GDP占比超过世界一半,石油产量更是占到了世界的70%以上;苏联则率先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在科技领域领跑全球。面对一张白纸的科研条件与悬殊的国力差距,钱学森毅然放弃国外优渥生活条件,历经艰难曲折归国,更凭借自身的权威给全体中国人“打气”。“外国人能搞,我们中国人就能搞,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是说,困难就像老鼠,听见脚步声就吓跑了吗?”斩钉截铁的话语,让人感慨:大师之大,大在学术,大在德行,更大在精神。
依靠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矢志奋斗,中国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创新大国”的飞跃,拿到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决赛权。但也要看到,当下我们的科技界和科技发展现状,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光刻机、芯片、生物技术等一些“卡脖子”领域,不仅在外部打压下让国人时有切肤之痛,更让悲观主义、怀疑主义乃至投降主义一度在舆论场翻涌。当此之时,我们更要重温钱学森的拳拳赤诚,传承爱国情怀、坚定奋斗信念,以前人先辈的精神境界和丰硕成果为巨大鞭策,矢志不渝地向“原始创新”进军,在众多技术路线的初始逻辑里刻入更多“中国人自己的东西”。
今天的中国,拥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好的创新基础、创新条件与创新资源,此时此刻,重温蕴藏于钱老那辈人身上的精神力量,昂扬那股永不服输的奋斗韧劲,我们就能将创新发展的主导权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鲍南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