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洋相”,何以打动众人
近日,在中央电视台《开讲啦》录制节目现场,主持人撒贝宁无意间发现,现场地板上陆续有黑渣出现。观察发现,原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志珍院士鞋底老化脱落的。主持人弯腰拿起一块大点黑渣时,王志珍不好意思地说“出洋相了”,现场观众致以掌声。
王志珍一生从事胰岛素研究工作,她知道要去央视录制节目,是去给青年朋友开讲,所以才把这双买了好多年舍不得穿也是最珍贵的鞋拿出来穿,没想到鞋底已经老化掉落。一双鞋压箱底舍不得穿,只为等待重大场合才登场;在科研上刻苦钻研,在生活上却如此节俭朴素,这就是老一辈科学家的感人之处。
其实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布鞋院士”、遥感泰斗李小文光着脚板穿布鞋、怡然自得作报告的场景,令公众念念不忘。此外,还有“二等座院士”刘先林、“背心院士”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高伯龙、时代楷模“布衣院士”卢永根、一件衣服穿30年的“钢铁院士”崔崑、一条裤子穿30年却捐赠300万元的院士沈世钊……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实中,这些甘于平淡、生活简朴的科学家在“机缘巧合”之下被“曝光”,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质朴低调和率性自然的品质,一次又一次打动公众。他们匠心伏案几十年,把科研做到了极致,却把自己忽略到了“忘我”的程度。
见贤思齐,为这些老科学家们点赞之余,我们发现,一些科研工作者甚至是院士需要反躬自问。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科研本需要保持高度专注,但由于受奢靡浮华之风的影响,一些专家院士却静不下心来治学,偏离学术轨道,热衷于搞各种活动,甚至弄虚作假,败坏了院士群体的形象和声誉。
近日,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为新当选院士颁发证书时指出,绝不能让院士称号承载过多非学术、功利的东西,绝不能让院士头衔与物质利益挂钩。我们向一心钻研的科学家学习和致敬,并不是说从事科研工作就一定要忽略乃至牺牲物质享受。从本质上讲,穿得怎么样,其实和科研本身并没有什么内在的必然逻辑,科学家的生活也可以多姿多彩,甚至是时尚的。只要不被物欲所迷,能够永葆初心,不务虚名、专注科研、沉心实干,那就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科学家的形象。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胡欣红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