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供研究生住宿 但仍需提供关怀
日前,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十余所国内高校,在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明确,不再给部分研究生提供宿舍,引发关注。
从目前看,高校不予安排住宿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非全日制的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这些群体。也有部分高校对全日制硕士生实行自愿申请制。有教育界人士分析,高校不负责给硕士研究生提供住宿,将是大势所趋。
的确,从高校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将来不提供住宿也可能成为一种常态,因为提供住宿只是高校的辅助功能。从国际上来看,多数国家的高校也不为硕士生提供住宿,甚至一些国家的高校连本科生也不提供住宿。对于中国的高校来说,随着招生规模扩大,住宿资源有限的问题将日益显现,而规划建设新校舍面临着严格的土地管理和审批制度,宿舍不够似乎是早晚的事,这也是高校应对研究生扩招的现实选择。
与此同时,相对于本科生,硕士生有一定的社会阅历,生活自理能力更强,高校不为其提供住宿的风险也相对较低。当然,不提供住宿对于求学的研究生来说,经济压力自然会增加许多,尤其在一些一二线城市,房租会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早在多年前,一篇题为《为了留在北大,我可能要花二十万》的文章在社交网络上热传,当时就曾引发了对硕士生自行解决住宿带来巨大经济压力的讨论。
因此,我们在推行这一措施时,不能一味照搬国外做法。因为,一些国家地域面积较小,而且每个城市都有大学,学生可以有多种选择。而中国幅员辽阔,发展差异较大,学生家庭的收入水平也不尽相同。如果高校不提供住宿,不利于学业优秀且家庭条件一般的人才求学。应该结合国情,制订切合实际的不同政策,并稳步推行。毕竟培养研究型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应有之义,增加一些合理投入还十分必要。
退一步讲,即便高校无法保证提供住宿,但仍需提供必要的关怀。对此,一些高校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早在2019年,复旦大学等校虽明确不为专硕生提供校内住宿,但协同相关院系努力拓展校外住宿资源,协助全日制学生以社会化方式解决住宿需求,这些做法都值得借鉴。更有教育界人士提出,地方政府要把学生校外租房纳入人才廉租房政策,给予适当优惠。
总之,如何妥善安排各类资源,帮助莘莘学子安心求学,也是高校需要好好思考的“开学第一课”。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项向荣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