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堂讲“春宫图”被指露骨,“谈性色变”何时休? 

时间:2023-12-11 10:49 发布于:评论频道编辑:周家慧  来源:红网

12月6日,网曝江苏南京中医药大学老师课堂上讲解“春宫图”,网传课件中有“七伤自愈自除”“百病不生”“百病消灭”等描述。对此,网友认为课件内容过于露骨,不宜在课堂上出现。7日,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办公室表示目前正在处理此事。

且不论学生将老师自编课件拍照上传网络一举是否妥当,仅从引发热议的课件来看,该学生及广大网友的质疑本身就站不住脚。首先,这门课是《中西医结合性医学》,从其名称不难看出,“性”正是这门课程的主题所在;其次,课件中的图文内容来源于中国古代著名性学著作《素女经》,是严谨规范的性学研究。

那么,原本正常的学术探讨为何会被质疑露骨?性教育课程本应讲解的内容又为何会被认为不宜在课堂出现?从本质上说,还是因为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谈性色变”。

一方面,“谈性色变”与中国传统伦理息息相关。在我国思想文化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学,其作为封建王朝的适应性产物,提倡构建“礼制”社会,强调人们要有“羞耻之心”,程朱理学更是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这样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让人们长期以来都对“性”羞于启齿。

另一方面,“谈性色变”则是由于大众语境对“性”这一概念的窄化和妖魔化。从生理结构到性心理、性行为、性别认知,这些人类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都与“性”息息相关,性教育的缺失却导致大多数人将“性”简单地与淫秽色情划上等号。无论是黄色玩笑、恶俗婚闹,还是月经羞耻,其本质都是对“性”的误读。因为误读而“谈性色变”,因为“谈性色变”而对性教育讳莫如深,又因为性教育缺失而造成误读——在“性”的问题上,我们陷入了死循环。

这一死循环带来的危害不可小觑。从小学生带避孕套到校向同学“展示”,到层出不穷的性骚扰、性侵害事件,究其根本,性意识和性知识的缺位是最主要的原因。性社会学中指出,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有地方在压抑着“性”,就一定会有另外的出口去释放“性”。如果“性”始终被视为知识的禁区,那么缺乏正确认识的人就可能会走向另一个真正的禁区。

在性教育课程中“谈性色变”,足以说明我国性教育普及依然任重而道远。从观念出发,正视“性”的话题,再到建立科学完善的性教育体系,仍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来源:红网

作者:周家慧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