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开展“国家工程师奖”表彰 既是鼓励也是督促
12月4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国家卓越工程师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拟表彰对象的公示。经综合评审、统筹考虑,确定丁文红等83名个人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拟表彰对象、5G标准与产业创新团队等50个团队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拟表彰对象。(12月4日上观新闻)
以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迫切需要大批卓越工程师赋能。卓越工程师善于在工程实践中解决复杂、综合性问题,动手能力强,兴趣专注度高,勇于创新创造,是工程师中的佼佼者。“国家工程师奖”这一奖项的设立既是国家不断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完善科技激励机制,充分释放人才活力的又一写照,也是激发科技人才活力的体制机制日益完善的证明。既是对人才提高综合创新能力的鼓励,也是对高校与企业更紧密合作的督促。
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有效路径。但现在是产业升级走到了职业教育的前方,有些院校相关的课程设置、改革相对滞后,产教脱节成为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下工程教育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
每年,中国约400万工科大学生走出校园。但据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调查,不少工科大学生,苦学四年企业没法用。今年3月25日,在深圳举行的“首届南科大新工科教育论坛”的企业家与校长对话环节,有企业家表示:“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背后,有工程教育的问题。”有教授也坦言:“他们用软件去做仿真计算都很好,但面对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时,可能会束手无策。”据记者调查,对大多工科专业学生来说,大学期间,金工实习和进厂实习是少有的实践机会。就是这些实习,也多是体验式的,对真正提高实践能力没太大帮助。
这就需要高校一方面引进大量多学科背景、专业技术强的复合型人才来教学,一方面要改进课程设置,做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通过产教融合、校企联通的方式,以领域代替学科、以产学融通取代先学后用、将企业的复杂工程真问题作为学生研究课题,让学生在真实场景“做中学”中提高能力。
同样,对于卓越工程师团队来说,要实现创新型重大工程技术突破,工程师群体应具备三大核心能力,即支撑创新的理论基础知识、多学科交叉协同能力、系统思维能力。而这些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样离不开产教融合。
当然,提高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除了企业提供真课题、高校教会真本事外,政府也要构建利益共同体,为校企更紧密合作提供真支持。今年7月19日,北京市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首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聚焦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保障等18条工作举措,进一步加强北京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服务和支撑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10月11日,2023年度北京市科协“卓越工程师”成长计划获评人员揭晓,共20人入选,人数较去年增加了一倍。
来源:东方网
作者:丁慎毅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