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唱风波”须以真诚回应
日前,有社交媒体博主发布视频表示,对某知名乐队在上海演唱会中12首歌是否真唱表示了质疑,并采取人声提取的方式进行分析。该信息很快升至某社交媒体热搜榜首位。(12月4日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所谓分析为博主单方面判断,当地文化市场稽查部门也未有最终定论,但假唱这一话题已然被推上风口浪尖,也一同带出了“半开麦是否属于假唱”等争论。
无论是假唱还是半开麦,直面问题、拿出有力证据,才是打破质疑的最佳方式,也是最快消除负面影响的手段。当然,究竟是“错付了”,还是“误会了”,调查结果出来自然会有定论,不妨再多点耐心。
不可否认,今年演出市场确实“火”得不同寻常。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国营业性演出总场次为19.33万场,总票房为167.93亿元,同比翻了近7倍。实现“复苏”之余还能有效“增长”,可见今年演出市场的井喷势头有多猛。
可是,演唱会场内场外的糟心事不断,也敲响行业警钟。先是黄牛“大行其道”,后是“柱子票、墙根票”满天飞,眼下假唱风波又起。有人形象比喻,进场前先被“宰一笔”,进场后又“撞柱子”,如今买了“听票”都可能是假……虽是调侃,更是呼声,规范演出市场刻不容缓。
说到底,演出市场的繁荣,是无数消费者支持而成。这里虽有“情绪通货膨胀”的助推因素,但本质上还是消费者愿意为爱买单的体现。若主办方只想着自身利益、眼前利益,故意混淆视听、以次充好,甚至滥竽充数,终将伤害观众的热情、透支这个刚有起色的市场。
所谓“巧诈不如拙诚”,演唱会既是情绪消费,就应该拿出十足诚意,少些精明算计,多些坦诚相待。说白了,无非是少些柱子、多些里子——切实把消费者的体验放在首位。毕竟,真诚才是让消费者乘兴而来、尽兴而归的“必杀技”,也是把这门情绪生意做得细水长流的“好算盘”。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陈文杰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