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中国人不能造的桥” 

时间:2023-12-02 10:16 发布于:评论频道编辑:晁星  来源:北京日报

历时7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工程之一深中通道主线全线贯通。腾跃在伶仃洋上的又一条“巨龙”,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为粤港澳大湾区“A”形交通主骨架补上关键的“一横”。

“海底绣花”,联通东西。珠江口是个倒“V”字形,将以中山和深圳为代表的两大城市群分隔开来,面对大自然给出的难题,“基建狂魔”选择穿云破海。几年建设间,“世界之最”接续诞生:海底沉管隧道全长约5035米,为世界上最长、最宽;西人工岛面积13.7万平方米,是世界上钢圆筒围壁形成的最大人工岛;伶仃洋大桥将钢箱梁悬索桥的颤振临界风速提高到世界最高的88米/秒,能抵御17级台风……一个个令人惊奇的数字,标注着中国桥、中国造的全新高度。深中通道全长约24公里、双向八车道,正式通车后,从深圳到中山的车程将从2个小时缩短到30分钟以内。

一座座桥串联起广阔空间,也跨越着悠悠时光。百余年前,詹天佑两次发起筹建武汉长江大桥却力不从心,长江两岸一度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黄河水,治不好;长江桥,修不了。60多年前,新中国举全国之力修建“万里长江第一桥”,梦想终于照进现实。今天,从崇山峻岭到大江瀚海,超百万座桥梁组成广袤国土上忙碌的“毛细血管”。犹记六年前,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师林鸣曾说,“拿下港珠澳大桥,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中国人不能造的桥”。今天,深中通道“在建设管理、工程技术等领域填补了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再次证明了这句判断。

中国工程为何总让人惊艳?制度优势是关键一条。社会主义制度让我们在有限条件下充分调动整合资源,攻坚大事、要事、难事。比如,珠江口水域开阔,强台风频发,面对高桥抗风的问题,深中通道建设者们组织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齐心协力开展了3年多的抗风研究,最终研发出了新型组合气动控制技术,大幅提升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抗风性能。全面统筹下,共识得以最大程度凝聚、力量得以最大程度集中,何事不能办成?

硕果累累,离不开建设者的默默耕耘。许多“超级工程”都一度遭遇技术封锁,但建设者总能把挑战极限的紧迫感,转化为创造奇迹的动力源。深中通道建设前,工程师们曾到国外类似工程学习沉管隧道建设,可对方“不让我们靠近、也不让拍照”。回国之后的他们,从零开始、从零跨越,夜以继日研发创新,反倒“造出了整体水平远优于国际的同类工程”。总有人说中国是“基建狂魔”,正是因为一位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者握指成拳,才有了超越极限、缔造奇迹的“魔力”。

七百多年前,文天祥在珠江入海口留下“零丁洋里叹零丁”的诗篇,感叹家国衰落。历经风雨百年,伶仃洋上跃起条条长龙,骄傲之情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翻涌。这份情感上的转换何尝不是一种鼓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就没有中国人啃不下的硬骨头。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