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展现多元文化魅力,让文物“活”起来
7月8日,第二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内蒙古博物院系列展览开展。新设展览《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以展教结合的方式,全方位描绘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拓跋鲜卑等北方民族与中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元一体、融通互鉴的魅力。
走进《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展厅,鹿首金步摇冠饰、神兽纹包金铁带饰、牵马陶俑……285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精美文物,将观众带回到了千年以前的历史“现场”,“走”进了拓跋鲜卑迁徙发展的旅程中,近距离感受到了他们在衣食住行、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与中原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的非凡创造。
来自内蒙古大学历史学专业的学生赵雨雨说,鹿首金步摇冠饰造型像叶子一样,非常好看。作为一名历史学专业的大学生,以前就因为知道拓跋鲜卑建立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易汉服、学汉语而非常喜欢北魏这段历史。这次来看展,更感受到当时文化融合体现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回去以后,自己还要更多地通过书籍研究了解这段历史。
观众陈先生说,北魏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朝代,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比较重要的。参观展览,看到玉器、青铜器、陶器,尤其金银器的文物里面,有很多能体现少数民族和汉族交融的文化元素。所以更加感受到,正是因为历史上的多民族融合,才会有现在中华文化的繁荣。
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张文平介绍,第二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内蒙古博物院系列共三个展览。
其中,《文明曙光——内蒙古地区史前与青铜时代历史文化陈列》和《交融汇聚——公元八至十九世纪内蒙古历史文化陈列》为常设展,《融合之路——拓跋鲜卑迁徙与发展历程》为新设展览,将从7月8日起展出至9月10日。
而且展览期间,内蒙古博物院将依托展览内容,紧扣草原文化节“相约北疆 文颂中华”的主题,开展学术讲座、研学课程、互动讲解、线上直播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活动,深入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增强民族凝聚力、坚定民族自信心。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