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了会有下辈子吗【关于死亡孩子们的回答是……】 

时间:2023-06-16 16:15 发布于:教育频道编辑:A001  来源:中国都市文化界网

师之记录

清明节下起了小雨,就像我们的眼泪一样,我们来到墓碑前祭奠死去的亲人。绘制:张奕瑄

对生命最好的尊重,不是对死亡避而不谈,而是让孩子明白,生命的终点在哪里,然后更加珍惜当下美好的生活,那么我们该怎样与孩子探讨死亡,让孩子明白面对死亡不仅仅是悲伤和恐惧呢?

又是一年清明节,这一次我们尝试摆脱固有的观念,没有让死亡成为一个不能在孩子面前提及的话题。天空中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敞开心扉畅聊着关于“死亡”的话题,短短的谈话中孩子们不仅为生命的消逝而感到悲伤,而且在坦然接受死亡的同时了解了生命的真谛,懂得了爱和珍惜。

1

《借清明契机聊“死亡”,听听孩子们的想法》

死亡,这个词总是让人很压抑、难受,所以我们不愿意提及它,在生活中我们总想避而远之,但是它又是真真实实存在的。我们往往谈“死”色变,仿佛只要我们不说,死亡就不曾发生,也不会到来似的。很清楚的记得上大学期间在一所幼儿园实习的时候,带着很多小朋友一起玩“躲避沙包”游戏,习惯性的用口头语言说了一句:“要是沙包砸中了谁,那谁就死了,需要下一个被砸中的小朋友带给你再玩一次的机会”。话音刚落,有位老教师就和我说:“当着孩子们的面不能提死这个字,得换个词”,那一瞬间我愣住了,也下意识的感觉自己说错了话,原来在游戏中这个“死”字虽然只是一个代名词,但是这个令人避讳的字眼是不能在孩子们面前提及的,从那之后不论游戏还是一日生活中都会很谨慎的不再让这个词出现。

可是生老病死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为什么不能面对孩子提及死亡呢?是怕他们伤心、怕他们难过,怕他们从小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记,这种种的担心和害怕,我想都是我们成人自己的遐想罢了,也许孩子们内心要比我们想象的强大很多很多,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考,我觉得他们有权利了解关于死亡的事情,所以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们正视这个话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明天就是清明节了,一大早就听到孩子们纷纷熟练的背诵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古诗,或许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家里教给他们的吧,今天的天气就如诗中描述的那样,天空阴沉沉的,稀稀拉拉的下着小雨,此情此景下,我问了孩子们一些问题:你们知道明天是什么节日吗?他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说是清明节,那清明节到来时一般都会是什么天气呢?有幼儿回答说:就像今天一样会下雨。清明节都有哪些习俗呢?可以踏青、吃青团,还有扫墓。那什么是扫墓呀?有幼儿回答说是怀念死去的人。那人为什么会死?死了去了哪里?死了就是永远睡着吗?就这样借清明节的教育契机我和孩子们一起聊起了关于“死亡”的话题。

通过一些问题,勾起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回忆,敞开心扉的畅聊着彼此的想法。

你们知道什么是死亡吗?

我知道,就是人死了之后我们就再也见不到他们了,我姥姥的爸爸妈妈都死了。

王一然(5岁)

就是离开了这个世界,没办法呼吸了,我们得纪念他。

邵鹏(5岁7个月)

死亡就是会去天堂,或是去了大海里,或是去了其他地方。

牛思雅(5岁5个月)

死了就是去世,他的亲人就会一直想念他,所有人都会慢慢的死亡,就会互相的想念。

仝凡之(4岁10个月)

你觉得去世的人去了哪里呢?

我奶奶没了,去另一个世界了,我想奶奶,可以给她烧纸,她去拜佛去了。 

马钰宸(4岁9个月)

 去世的人会去天堂。

张奕瑄(5岁1个月)

他们去月亮上生活了,不在地球上了。 

王煜棋(5岁2个月)

刘玄靖

5岁7个月

骨头埋时间长了是不是就变成化石或者骷髅了。我一次都没见过太爷爷,我还没出生太爷爷就死了,爸爸妈妈告诉我的,清明节我们会去扫墓,我太爷爷就埋在土里了。

涂画

5岁7个月

死去的人就会变成小天使去了另一个世界,我会拿着花花去看他们。

你害怕死亡吗?

刘卉青

(4岁11个月)

我害怕死亡,因为去世之后就不能在一起了,我也不想我的爸爸妈妈去世,我想永远陪着他们。

我害怕死亡,人死亡了就见不到爸爸妈妈了,但也有可能是爸爸妈妈先离开我,他们已经是大人,我还是小孩呢,但还是舍不得他们离开我。

李涌言

(4岁11个月)

崔颖文

(4岁10个月)

我害怕死亡,因为我觉得死亡很疼。

我超级害怕,因为死亡的人会变成白骨。

张璟

(5岁)

刘沫辰

(5岁4个月)

人死亡后就看不见亲人了。

我不害怕死亡,因为我没见过死亡的人,所以不害怕。

赵识钦

(5岁1个月)

宋子淳

(4岁8个月)

我不害怕死亡,因为我觉得死亡不疼,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

面对死亡,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我要去扫墓,给每个去世的人都扫墓。

马泰轩(4岁11个月)

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我要乖乖的,不再惹他们生气。

李泓昊(4岁11个月)

我会珍惜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每一天。

张恩宁(5岁3个月)

爸爸妈妈要是去世了我就会很想他们,不想让他们离开我。

王煜涵(5岁6个月)

清明节的时候可以去扫墓,和已经去世的人说说话,聊聊天。

陈钰馨(4岁11个月)

我周末的时候会去姥姥姥爷家多陪陪他们,他们很喜欢我去找他们。

史苏启(4岁9个月)

从他们的童言趣语中感受到了他们对于“死亡”这个词是有自己的理解的,而且也有幼儿经历过亲人去世的场景,谈话中他们知道了死亡并不可怕,它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自然现象,死亡教育不只是单纯的和孩子们讨论死,短短的几个问题,在他们边思考边述说的过程中包含了爱、包含了生命、包含了成长、包含了珍惜、包含了更好的活着!我想死亡教育的真谛是爱的教育,让幼儿学会珍惜身边的人,爱自己所爱。

2023/4/4

清明节的时候,下起了小雨,就像我们的眼泪一样,去世的人会去天上,但是天上却不一定是天上,可能是大海,可能是墓碑,我们爱死去的人,我们不能忘记死去的人,送上一朵纪念的小白花,代表我此刻心中的那个人,我们吃着青团,我们珍惜每天。这是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自己创编出的一首诗歌《清明节》短短几句,意味深长……

记录者

记录时间:2023.4.4

 王懿弘老师

孩子的成长不应该被定义,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个性和气质,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光芒!

2

《清明节-连接思念的桥梁》

又是一年清明时,起风了,天气也凉了许多,小朋友们正在上关于清明节的活动,配课时老师讲到清明时节雨纷纷,我看着外面,飘飘洒洒,丝丝细雨,确实很应景,我理所当然想到了已故的亲人,思绪也有些惆怅,正在这时,一句稚嫩的话语将我拉回了现实:我的奶奶去天上拜佛去了。原来是宸宸,她这样理解刚刚去世的奶奶,是啊,在小孩子的世界里,并不能理解死亡的深刻含义,我仔细看着小朋友一张张稚嫩的脸庞,讲述着他们心中死亡是什么,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田以宁

4岁11个月

清明节是去看死去的人,我家那边有好多好多墓碑。

去世就是死亡,死了就不会动了,见不到他了。

李炎和

4岁9个月

杨熙悦

4岁11个月

我奶奶的妈妈也去世了,奶奶就需要回家没办法照顾我了。

张德好

5岁

我的奶奶在一个家里,我和爸爸妈妈在一个家,最右边是爷爷,他已经去世了,所以永远的和我们分开了。

小朋友们都争先恐后的分享自己的经历,这时老师问:那你们知道死亡是什么吗?

死亡就是不能在一起了,我爷爷的爸爸也死了,我很害怕。

盛玉齐(4岁11个月)

我也害怕死亡,它会让人与人之间隔得很远,不能再在一起玩了。

田以宁(4岁11个月)

人死了就看不见了。

刘彦博(4岁8个月)

死了就消失飘走了。

周楚炯(5岁1个月)

我家老太爷年纪很大了我怕他死。

涂画(5岁7个月)

那你们觉得人死后去了哪里呢?

熊子秋(5岁6个月):我知道,有的死人被撒进了大海里。

周楚烔(5岁1个月):妈妈说了就是去了另一个世界。

赵雯清(4岁11个月):被埋在地下了,然后在石头上写上名字,人们就能记住他。

孩子们温暖、天真、稚嫩的话语让我的心情渐渐明朗起来,小朋友话语间的思念就像一座桥,连接着远处的亲人们,最后,我们又谈到了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珍惜现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带着这样的情感,小朋友们一起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歌:清明节的时候,下起了小雨,就像我们的眼泪一样,去世的人会去天上,但是天上却不一定是天上,可能是大海,可能是墓碑,我们爱死去的人,我们不能忘记死去的人,送上一朵纪念的小白花,代表我此刻心中的那个人,我们吃着青团,我们珍惜每天....

记录者

记录时间:2023.4.4

胡涛老师

教育就是你是“小话唠",我是好听众。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融入了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师思考

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蕴藏着我们成人不为之的智慧,想要更多的去了解他们,那就和儿童对话吧。在与孩子们讨论生死之事时,孩子们的那份包容、那份美好让我们动容,甚至落泪。对已故亲人的那份思念,对身边年迈父母的一缕惆怅,伴随清明的到来也越发的强烈起来,我们内心隐藏的恐惧却伴随着孩子们的那首小诗而渐行渐远起来。

晚间我们复盘着孩子们的每一个表达,我们都认为孩子们的大智和大爱治愈了我们内心的痛。他们对待身边的事、物都有自己的道德法则,他们不仅能关注到繁星密布的苍穹,也能以一种敏锐和热情的方式来观察周围环境,并以温情和爱的方式回报这个世界。

这让我想起丰子恺老先生在《儿女》一文中说道:“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最明确、最完全的见到。”


Via:

北京邮电大学幼儿园

王懿弘、胡涛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