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亡了去哪了【学生家长这样正确回答】
死亡教育是由死观生的教育,以使人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对于孩子的“死亡教育”,家长不能讳疾忌医,如果家长避而不谈,孩子就会将死亡看成是一件神秘的、可怕的、不能向父母询问的事情,后果可能更严重。
正视死亡其实就是在尊重生命,我们谈论“死”正是为了珍视“生”,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孩子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尊重生命,珍视生命。
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前,先了解其认知发展水平。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对死亡的了解分为三个时期:
3-5岁的孩子觉得死亡就像睡觉或旅行一样,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5-9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接受死亡的观念,但不知道死亡会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
9岁以上的孩子已经知道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事。所以,在跟孩子聊生命教育的话题时,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
这样回答孩子关于死亡的问题
死是什么意思?”
家长不要过于生硬地向孩子描述死亡的真正特征,尤其对于5岁前的孩子,他还不能理解死亡的真正意思。
应采用温和的方式让孩子理解死亡,可以以“爱”为中心去回答,减少孩子对死亡的恐惧感。
比如,家长可以抱着孩子,跟孩子说:
死了就是一个人永远离开了,我们看不见他了,他不能再跟我们一起说话、吃饭、玩耍。但是,只要我们爱他,他就永远在我们的心里,可能晚上我们还会偶尔梦到他。你要相信,虽然我们再也见不到他了,但他一直爱着我们。”
爸爸妈妈会死吗?”
孩子问这个问题,往往是了解到死亡的不可逆性,产生了不安全感。这时家长回答的重点在于给予孩子安全感。
比如,家长可以这样说: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死,爸爸妈妈也会死,但在这之前我们会陪你很长很长时间,看着你长大,上学、结婚、有自己的宝宝......我们要好好吃饭,锻炼身体,爱惜自己的生命,但当我们很老很老了,就像叶子枯萎了要落下来,我们也会死掉,不过那时候你已经长大了,变得强大了,所以不要害怕,那时候还会有别的人爱着你......”
人死了之后会去哪里?”
孩子提出这个问题可能是出于对未知的恐惧,家长可以诚实地跟孩子说自己不知道,并将其作为一个契机,让孩子珍惜现有的时间和爱的人。
比如,家长可以跟孩子说:
这问题我也不知道答案,因为只有死了后才会知道,但他们又不能告诉活着的人,所以我们在活着的时候,要爱惜自己的身体,珍惜亲人、朋友,和他们度过幸福的时光!”
用这些方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没有人可以永远不死,我们要让孩子们了解死亡,但也要让他们知道世界的美好。下面几种和孩子一起认识、讨论死亡的方法,远比让孩子自己去猜测、去怀疑有意义的多。
方法一:拿宠物当媒介
很多孩子喜欢养宠物,有些宠物的寿命短,极易成为小孩接触死亡的第一次经历,父母不妨以此进行生命教育。比如,为逝去的宠物举办一场小小的葬礼,在庄严又充满回忆的仪式上,让孩子尽情宣泄自己的悲伤。同时,也可以告诉孩子,“我们再也见不到它了,但它却可以化作肥料滋养小树的成长。”
方法二:从大自然知生死
让孩子体悟四季转换,比如看叶子从新生到凋零的过程。有一位临床心理咨询师选择让孩子种树,在花开花落中明白“花谢便是死亡,但另一朵花又将要诞生了”。
方法三:与孩子一起读绘本或看影视剧
翻开图画书,读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其实是和孩子谈论起死亡的最自然方式之一。一些与死亡教育相关的绘本都是不错的选择,如《獾的礼物》《活了100万次的猫》《爷爷变成了幽灵》《一片叶子落下来》等。
除了以上方法外,我们还可以借用一些影视资源为孩子带来生命教育,推荐第73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父与女》、电影《寻梦环游记》《我们天上见》、纪录片《海豚湾》《红色翅膀:火烈鸟的故事》等。
方法四:说个家族故事
在家人相聚聊天时,找出泛黄的老照片,跟孩子说说已经逝去的亲人。他们是谁?是做什么的?有几个小孩?他们最开心或难过的事是什么.....让孩子明白,他们都曾是鲜活的生命,即使现在不在人世,也仍然有人会记得他们,缅怀他们。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